泉州19個項目榮獲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居全省前列
三項特等獎聚焦鄉村幼教非遺傳承影像史學
近日,福建省教育廳公布了2022年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泉州共有19個項目榮獲2022年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3個項目獲特等獎,7個項目獲一等獎,并入圍報送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個項目獲二等獎,取得了新的突破。
據了解,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教學成果獎范圍包括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3部分。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自2014年起,全國各省市教育廳(局)參照國家教學成果獎評選方案,每2-3年評選一次省級教學成果獎。該獎項是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中含金量與級別最高的項目。
經申報推薦、專家評審和公示程序,省教育廳決定授予105項教學成果為2022年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泉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獎總數、各級獎項獲獎數均位居全省前列,學段分布均衡,充分反映了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和成果獲得均衡優質的發展和提高。泉州市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科研部門高度重視教育教學成果的總結與提煉、應用與創新、推廣與輻射,各級各類學校不斷優化教學管理,勇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銳意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深度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成效顯著。
泉州市三個項目入選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鄉村振興背景下“五導五階”鄉村幼兒教師研學體系實踐探索》:作者來自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泉州臺商投資區湖東實驗幼兒園、晉江市金井鎮毓英中心幼兒園。該成果在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戰略中,立足鄉村幼兒教師的現實需求,創新了“教師主體的五導研學機制、量身訂制的五階研學體系和保證質量的課程診改體系”。以激發專業自主發展的內生動能為核心,構建“目標導航、問題導研、反思導新、理念導行、實踐導學”和“適崗—樂崗—守崗—愛崗—敬崗”的“五導五階”專業提升研學體系。為鄉村振興政策文件的落地提供可借鑒和推廣的有效研學行動方案,充分發揮培訓基地科學引領鄉村幼教改革發展的作用,也為鄉村園普及普惠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師資提供支持。成果輻射全國20多個地區,受益教師達3萬多人次,助推鄉村公共服務人才培養,促進鄉村幼兒園普惠優質發展,助力鄉村實現“幼有所育”。
《“三融三進三評”閩南非遺校園活態傳承模式20年探索》:作者來自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該成果的領銜人、通政中心小學校長曾鳳蓉介紹,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該校充分利用泉州古城資源優勢,全面探索閩南非遺保護及活態傳承,形成“三融三進三評”閩南非遺校園活態傳承模式,讓沉睡民間、收藏在博物館的非遺動起來、活起來、會說話,達到非遺保護傳承的終極目的。同時,在學生心中種下“文化自信、文化認同”的種子,實現立德樹人。經過20年實踐探索,該校參與閩南非遺活態傳承的師生、家長日趨增多,普及面漸廣,師生在國家、省、市、區級獲獎人數達468人次,傳承氛圍愈加濃厚,傳承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影像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融合模式構建的10年探索與實踐》:作者來自泉州市實驗中學。該成果的領銜人、市實驗中學校長魏獻策表示,該項目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形成可供推廣的教學模式。突出特點是創新影像史學與中學歷史教學融合理念,創新“一體四翼”的課程模式、“1+N+2+1”的課堂模式、“RSEP”的教研模式,打破單一中學歷史課程體系,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打破傳統歷史課堂知識單向傳輸的局面,通過學生的展示、探究討論、總結升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學歷史課堂;打破固態的教研模式,通過教研、展示、評價、推廣,提高教師教研積極性,形成合作研究的實踐共同體。經過10年的實踐與總結,該成果在省內外學校實踐推廣,獲得好評。團隊成員完成省市區相關課題研究21項,發表 CN 論文48篇;開設省市區級公開課123節;編寫校本課程7套,學生實踐作品獲獎346人次,其中1項作品收錄于國家級教學資源庫。 (泉州晚報記者 曾聰虹 通訊員 何玉鳳)
責任編輯:唐秀敏
- 2022年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公示 漳州多個成果獲獎2022-10-13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鳥類監測塔“巨蛋”建成 泉州再添美麗海岸線2022-10-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