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綿綿,在鯉城金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幾位老人或閱讀書報,或潑墨揮毫。自年初鄰里中心建成投用以來,這兒儼然成了社區老人、孩子的日常“打卡”地。
這也是市人大代表、金山社區黨委書記曾玉云曾勾勒過的社區“鄰里中心”的模樣——以群眾步行可達的一公里左右為服務半徑,服務6000戶以內,為居民就近提供衛生、養老、文化、親子等公共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倡導‘遠親不如近鄰’重要理念。社區是城市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平臺。”常年扎根基層一線,在曾玉云看來,推進“鄰里中心”建設,不僅可以滿足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為打造平安祥和、文明和諧、服務優越的新型社區打下良好基礎。基于此,2022年市兩會期間,曾玉云提交了《關于探索推進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的建議》。
城市治理“最后一米”在社區。今年以來,泉州扎實推動“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金山社區也積極行動起來。曾玉云介紹,過去,社區各個服務功能區相對分散在社區的不同地方,啟動“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以來,金山社區借鑒莆田等地的做法,對各個板塊進行資源整合、拓展及標準化改造,進一步做好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6項優質服務功能配套,打造步行“15分鐘便民生活圈”。
“金山社區是典型的6199社區,老人和孩子占比較大,但社區的教育資源優勢顯著。”曾玉云告訴記者,針對這一特點,金山社區依托已有的“黨員街巷長”品牌,在巷長工作室建立“鄰里服務站”,在文化休閑場所因地制宜疊加“古城”“世遺”“非遺”等元素,構建文化小廣場、非遺小屋等閩南文化和非遺文化傳承平臺,邀請轄區內的名人和非遺傳承人,為居民提供閩南文化、非遺傳承體驗服務。此外,社區還依托第三方培訓機構,建立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兜底、醫養結合的養老托幼服務體系。
除了加大力度推進所在金山社區鄰里中心建設,曾玉云還及時關注全市“黨建+”鄰里中心建設情況,“各地立足本土打造了一批群眾喜愛的特色服務品牌,致力把鄰里中心建成了社區居民的第二個家,不僅成為一公里‘服務圈’,更成了推動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的一公里‘自治圈’和‘共治圈’。”
據悉,今年以來,泉州圍繞深化拓展“1+6+X”模式,對原有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升級改造,將各級職能部門服務資源、工作力量下沉到群眾家門口,著力打造群眾身邊“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29個“黨建+”鄰里中心,加快補齊了政務、養老、托幼、教育、健康、文體、生活等短板,讓民生福祉更有質感。(泉州晚報記者 顏雅婷)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泉州市人大代表許素彬:為庫區移民打造更有盼頭家園2022-01-05
- 泉州市人大代表繼續分組審議2個報告2021-01-18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德化九仙山氣溫驟降 雨霧凇美不勝收2022-12-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