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泉州市住建局了解到,為更好地保護發展歷史文化,泉州秉承“以人為本、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思路,依托重點歷史資源空間載體,從“點、線、面”三維立體推進歷史文化保護,構建全域性、系統性、整體性的多層級保護體系,全力爭創一流的世界遺產典范城市。
“點”上突破
先后修繕近200處歷史建筑
聚焦歷史建筑單體保護修繕。堅持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并重,找準群眾需求和歷史文化保護的融合點,市中心區創新提出“六微六保”街巷保護模式,永春探索實施“工料法”,持續提升保護修繕工藝水平,先后修繕保護蘇廷玉故居等近200處歷史建筑,突出建筑的原真性保護、功能性提升。
聚焦傳統建筑工匠培育。在修繕過程中注重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組織摸排、建檔全市174名傳統建筑工匠,推薦9名列入省級傳統建筑技藝傳承人,評選出10名首屆“泉州市傳統建筑名匠”,在全市廣泛營造尊崇“工匠精神”的傳承氛圍。
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挖掘特色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不同的文化體驗業態,聚焦活態利用。德化縣曾坂村按照“一堂一主題”模式活化利用古民居,建設白瓷藝術館、曾氏家風家訓館等;晉江市梧林社區以“地方國企+專業文旅公司”的新模式實施“筑巢引鳳”工程,打造閩南與華僑文化體驗中心;泉州古城尊崇“循古向新”,對保留原汁原味傳統老字號進行扶持,引入非遺展示體驗館和博物館進古城,德化陶瓷、安溪鐵藝、永春香藝等特色文化產業展示館落戶街巷,打造展示館、會客廳及文化新業態示范點達100多處。
“線”上提升
打造“山線”“海線”歷史文化傳承樣板線
圍繞“山線”和“海線”兩條歷史文化保護線,跨越縣域行政區劃,總體統籌推進,以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改善提升為抓手,在省級3500萬元獎補基礎上,市級每年安排專項資金2500萬元,持續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樣板線”,打造可學可看和具有示范效應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范例。
“山線”歷史文化保護線聚集了泉州市陶瓷、香道、海洋商貿文化和特色山水風光,展現泉州內陸至沿海村落格局及建筑風格有序地演變。以崇武灣、泉州灣為核心的沿海海洋歷史文化保護帶則完整保存著閩南紅磚大厝、騎樓、番仔樓,展現泉州持續繁榮的海洋貿易文化與僑鄉特質。
“面”上整合
啟動全市歷史文化連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啟動全市歷史文化連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探索構建“1+4+N”的泉州市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即1個泉州名城;4個古城:泉州古城、豐州古城、崇武古城、永寧古城;N個古鎮名村),科學劃分劃定串點連線成片歷史文化保護帶,科學精準制定分類保護措施。
2023年,晉江獲評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獲國家級獎補資金3000萬元。以此為抓手,制訂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措施和技術路線,全力推進國家級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在德化縣、永春縣,則提前謀劃,按照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標準編制實施方案,邀請國內、省級專家提前介入指導,爭取列入新一輪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名錄。
突出古城核心引領,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的活態保護理念,先后開展金魚巷微改造工程、中山路示范段(涂門街—打錫街)、中山中路(打錫街—鐘樓)、古城核心區中山路、西街周邊29條街巷等綜合提升工程,分期分片持續實施古城街巷綜合提升,構建“一軸三片”的泉州古城保護發展格局,輻射帶動全市歷史資源整合和集中成片保護利用。(通訊員 林聰海 東南早報記者 許鈸鈸)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如何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2023-06-05
- “檔案說畬族”用數字化手段傳承歷史文化2022-12-20
- 福建住建這十年:住房更宜居 城鄉更綠色 守住歷史文化根與魂2022-09-29
- 冶山歷史風貌區將展示漢代至民國時期歷史文化風貌2020-10-23
- ?如何保護歷史文化?廈門工作方案出爐2020-04-10
- 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2019-10-31
- 兩岸中小學生湖北“行讀”三國歷史文化2019-07-08
- 歷史文化活起來 城市魅力大起來2019-06-12
- 福州鼓樓在延續歷史文脈中推進城區高質量發展2019-06-12
- 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注重歷史文化名村保護2019-01-09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豐澤:尋根之旅研學考察 沉浸體驗非遺文化2023-06-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