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規劃先行。為探索有溫度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城市更新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工作為契機,將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探索劃定工業產業區塊線,制定產業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構建“15分鐘”產業社區生活圈。這些舉措,將為泉州市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更為城市建設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工業產業區塊線實行分級管控
工業產業區塊線是指為保障產業發展規模,促進工業用地集聚發展,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的區域范圍線。“工業產業區塊線按照一、二級控制線實行分級管控,妥善處理好剛性與彈性、近期與遠期的關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將優化工業空間布局,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空間保障,更為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全市100個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已基本納入工業產業區塊線范圍。“當前,鼓勵區塊線范圍內現有工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提升品質,改良業態,提高開發強度。通過多種方式,對舊工業園區進行集中連片改造,統一規劃建設。”
創新規劃三類產業社區
當前,泉州市以國土空間規劃引領推進城市更新,把低效用地轉化為充滿活力的產業社區,實現存量用地優化配置與城市發展戰略的協調統一。立足目前已形成的產業集群空間特色與產業鏈發展目標,共劃定三類典型產業社區,建設先進制造型、小微企業型、研發設計型3類產業社區。
先進制造型社區,以泉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的“鏈主”企業所在片區為基礎,通過“定制化”產業空間引導龍頭企業入駐,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集聚,供給品質化的金融、商務、策展等配套服務,提升產業鏈條上的空間集群發展效率。
小微企業型社區,主要針對現狀“小、亂、散”的傳統主導產業企業,如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和電子信息等,結合標準化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小微企業就近入園,集中打造共享創新服務平臺,提供公共服務配套與產業服務配套,培育產業新品牌。
研發設計型社區,聚焦高校與科研院所、互聯網與媒體企業、設計與咨詢企業等創意源空間,以及泉州古城等文旅空間,培育研發、孵化、設計等產業,通過營造魅力新空間和多元活力功能,為知識、創意和靈感碰撞、城市文化傳播提供發展平臺。
是“生活圈”更是“幸福圈”
規劃了產業社區,隨之而來的是要構建“15分鐘”產業社區生活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根據不同類型產業社區就業員工對生產、生活、游憩的多元化訴求,構建涵蓋生產、生活全時段的配套體系,將標準化工業園區建設與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相結合,高標準規劃“15分鐘”產業社區生活圈,為年輕化、高學歷的就業人群提供有溫度有幸福的配套。
其中,先進制造型社區,將配套一定比例人才公寓,突出科學技術類圖書室、幼兒園及暑托班等的配置,滿足人才的知識需求與家庭關懷。小微企業型社區,將配建文體娛樂等生活性設施,以及其他多元化、小體量、便利化的設施。研發設計型社區將配套共享交往空間,強調與旅游及展示功能的兼容,著重補充美術館、展覽館、小劇場等創意性文化設施及藝術空間。
“生活圈成型后,工業園區的集聚度就提升了,園區標準化建設也將向縱深發展,實現園區標準化建設和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海絲名城的城市品質。”這位負責人說。(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高曉森 張玥)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市2024年中考19日起舉行 全市123036人報2024-06-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