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農民創富”連續18年全省第二
——“鄉村振興泉州觀察團”走進鎮村一線觀察強村富民的泉州實踐
在石獅,西偏村盤活低效用地改建體育館,預計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約220萬元;在安溪,曾經的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黃嶺村,深耕茶產業配套發展多元特產業,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放眼泉州廣袤鄉村,一個個村強民富的鄉村正在崛起。
近年來,泉州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布局和“和美海絲僑鄉”建設,不斷探索鄉村共富新路徑,各地依托資源優勢,通過產業拉動、就業帶動、政策撬動、金融促動,不斷增強村集體自我“造血”功能,呈現出萬千鄉村各展其長共富共美的鄉村振興新圖景。2023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596元,連續18年位居全省第二。
盤活資源
打造百萬村財產業帶
近段時間來,石獅市永寧鎮西偏村的寶蓋山體育館成了當地新晉“網紅點”。昔日荒地今成依山傍水的體育館,西偏村的村民樂見其成,“家門口實現健身自由,又增加村集體收入”。作為西偏村的鄉村振興發展項目之一,西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龔英雄介紹,項目采用“鎮級國企+村集體+金融機構+第三方專業運營”合作創收機制,引進體育場館運營商和培訓機構運營,投用后預計每年可以增加村財收入約220萬元。
“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龔英雄介紹,近年來,西偏村按照“一村一策”發展思路,立足毗鄰寶蓋山4A級景區的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先后規劃建設旅游商品一條街、林下生態研學園、游樂園、星域營地等項目,短短幾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0倍,突破了百萬元,“這些村集體經濟收入80%分給了村民,10%分給了在外鄉親,還有10%用于解決民生大小問題。”
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也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按照“縣域統籌、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一體推進”的思路,以“強村富民、塑形鑄魂”為方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廣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跨村聯建、“飛地抱團”“眾籌共建”等經驗做法,組建強村公司發展鄉村共富項目,持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念好“農業經”
村企民合作實現共同富裕
對于共同富裕這個時代命題,安溪縣尚卿鄉黃嶺村通過念好“農業經”交上了另一份滿意答卷。
曾經的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引進譽豐國心茶業有限公司,建設國心綠谷茶莊園,深耕茶產業,配套發展多元特色農業,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村級集體“造血”功能。不僅如此,黃嶺村按照每股350元、“人人有份”的約定鼓勵,發動引導村民參與村域產業建設,“變農民為股東”“變輸血為造血”。去年年底,黃嶺村依托強村公司,拿出64250元資金作為分紅,通過銀行轉賬形式發放至村民手中,讓大伙共享發展紅利。
讓農民“腰包”鼓起來,是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重要尺度。市農業農村局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來,全市累計培育5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聯農帶農經營模式,帶動農戶達83.68萬戶。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約2.5萬人次,組織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10萬人次以上。支持“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直播、庭院經濟等鄉村新業態,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推廣“鄉村振興貸”等特色金融產品,創新“生豬價格期貨”、農作物氣象巨災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滿足農民適度規模經營融資需求,降低經營風險。
同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實現脫貧人口務工2.55萬人就業穩定,未發生返貧致貧現象。今年以來,下達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資金2942.5萬元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勞務等居間服務。(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顏雅婷 通訊員 盧艷婷)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周祖翼赴泉州宣講并調研2024-11-11
- 從獲得感出發,泉州城市能級躍遷2024-11-09
- 泉州臺商投資區部署實施“幸福回遷”工程專項行動2024-11-07
- 泉州累計立項市級“揭榜掛帥”科技重大專項33個2024-11-07
- 泉州一人榮膺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范2024-11-05
- 探尋城市禮物 把泉州記憶裝進行囊2024-11-05
- 2024泉州市第五屆“同心杯”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啟動2024-11-01
- 福建泉州:迎戰臺風康妮 “傳統+科技”保口岸安全2024-11-01
- 泉州再次上調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2024-10-29
- 10家臺灣分靈宮廟赴福建泉州通淮關岳廟謁祖溯源2024-10-28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創新發展“晉江經驗” 泉州敢拼愛拼善拼2024-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