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全國首宗土壤改良農業碳匯交易在泉州惠安舉行,三家公司正式簽署碳匯交易合同,開辟農業碳匯新途徑。
“土壤改良碳匯項目為土地增加了一條輸送營養的‘新管道’,此次交易標志著土壤改良從此走上了與農業環境保護和碳匯共同發展的全新道路!”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說。
土壤作為地球的“皮膚”,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巨大的碳庫。土壤碳匯,即在土壤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過程,中國土壤碳儲量在全球占比達6.73%,研究和保護土壤碳匯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之一。
昨日的活動中,泉州瑪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南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簽署碳匯交易合同,為全國首單土壤改良碳匯交易,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為三方授牌。
據介紹,惠安近年來以走馬埭為載體,積極探索土壤改良與土壤碳匯的有機結合,引入全國規模最大的牡蠣殼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企業——瑪塔生態科技公司,探索“牡蠣養殖—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新模式,在促進土壤質量改良、提升農作物質量的同時,推動農業減排固碳、拓寬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
而在今年5月,全國首個牡蠣殼土壤調理劑改良酸化土壤固碳減排示范項目在我省第一塊耕地保護區、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惠安走馬埭現代農業示范區落地。項目實施面積1800畝左右,經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核算,項目在實施種植的一個生長周期內實現碳減排量達5643噸,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碳匯交易將開辟新的增收途徑。
活動現場還發布《牡蠣殼土壤改良產品碳足跡核算指南》《酸化土壤施用牡蠣殼土壤調理劑固碳減排項目方法學》,并集中簽約一批土壤改良碳匯交易項目。據悉,本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指導,省農科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泉州市農業農村局、惠安縣人民政府主辦。(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張文璟 林銘珊 通訊員游雯星)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蔡戰勝到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講授思政課2024-12-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