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是泉州的一張重要名片。
泉州自唐開始就有先民漂洋過海、僑居異國。時至今日,約1000萬泉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華僑華人總數近1/6,占全省近2/3。
這些華僑漂洋過海在外謀生致富后,出資在家鄉建房、修宗祠等,留下僑厝、僑批等豐富的歷史遺存。這些遺存是閩南文化與海外文化交流的時代見證,是華僑歷史的重要印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
為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市委聚僑引僑決策部署,泉州市人大常委會探索“小切口”立法,制定出臺全國首部《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昨日下午,記者從市人大常委會和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條例》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立法背景
創制性立法 守護華僑鄉愁 凝聚僑心僑力
在晉江梧林,有一棟被村民稱作“最美爛尾樓”的西式洋樓朝東樓。其建造之時正趕上抗日戰爭最艱難時期,心系祖國的樓主為抗戰救國,將所有裝修款悉數捐獻給國家支援抗戰,留下這樣一座帶有時代特征的“毛坯房”。
一座僑厝,一個故事?;仡櫲莅l展歷程,無論是抗戰時期,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華人華僑始終心系“搖籃血跡”和“故土家園”,輸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支援家鄉建設。僑,是泉州的一張重要名片,更是助力泉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獨特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近年來,泉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市委辦、市政府辦先后出臺《關于開展“聚僑賦能”專項行動 促進21世紀“海絲名城”建設的實施方案》《泉州市“聚僑引僑和泉商回歸”2024年專項行動方案》,進一步激活僑鄉優勢,提升為僑服務水平,打好新時代新“僑”牌。
華僑歷史遺存是華僑在泉州的“根”。市人大常委會立足泉州僑鄉實際,先行先試,于2022年啟動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表示,為華僑歷史遺存提供法治保障,既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落實市委聚僑引僑決策部署的客觀要求,更是回應了人大代表、人民群眾對加強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期盼的現實需要,對密切海外僑胞同家鄉的情感聯系、匯聚僑心僑智僑力建設21世紀“海絲名城”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全國沒有一部專門保護華僑歷史遺存的地方性法規,《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的制定出臺,是泉州人大對創制性立法的一次重要探索,將彌補上位法的立法空白。
制定過程
歷時兩年打磨 出臺全國首部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法規
“華僑歷史遺存如何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寫入法規”“保護制度怎樣設計”……在全國沒有一部專門保護華僑歷史遺存的法律法規可供借鑒的情況下,《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的立法過程尤具挑戰性。
市人大法制委負責人介紹,《條例》從起草、論證、審議到頒布,歷時兩年多,凝聚了市人大常委會及市、縣(市、區)兩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大量心血。
“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僑臺民宗工委和市僑辦、司法局、文旅局、住建局、檔案局以及起草團隊華僑大學法學院業務骨干組成的立法工作專班,發揮各方的專業優勢。”該負責人介紹,在法規起草階段、審議階段,立法工作專班赴晉江、石獅、南安等縣(市、區)調研,深入僑厝、僑史館、僑批館以及華僑捐建的學校等場所實地察看,充分聽取基層意見建議。同時,通過網上公開條例全文、召開座談會、書面發函等方式,多次反復征求意見,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凝聚各方智慧。
堅持開門立法的同時,立法工作專班堅持問題導向,并注重處理好三方面關系,努力使法規成為凝聚各方共識的“良法”。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在泉州,別具特色的僑厝、僑村等隨處可見,《條例》著力處理好華僑歷史遺存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保護名錄制度、審慎設定禁止性規定等,既注重保護好華僑的歷史根脈,又為城市建設發展預留空間。
其次,妥善處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大部分的華僑歷史遺存為私人所有,為平衡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條例》明確遺存列入保護名錄前需征求權利人同意,規定權利人享有獲得指導、幫助、培訓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獲得補助等權利。在明確權利的同時,規定權利人應當履行日常巡查、保養和維護等義務。
再者,妥善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在新時代打好“僑”牌,不僅要保護好遺存,守護華僑歷史的“根”與“魂”,還應當激活遺存生命力,讓新一代華僑華人深切感受老一代華僑華人敢拼會贏、愛國愛鄉的精神,推動家國情懷永續傳承。為此,《條例》專設“傳承利用”一章,促進遺存“活起來”,著力講好華僑故事。
亮點解讀
打好法治新“僑”牌 打造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泉州樣板”
新鮮出爐的《條例》,共五章三十六條,包括總則、保護管理、 傳承利用、法律責任、附則等。市人大法制委委員表示,《條例》聚焦“保什么”“誰來保”“怎么保”“怎么用”進行制度設計,為守護華僑歷史根脈提供法治保障,著力以“有形”的遺存保護牽引“無形”的鄉情寄托。
保什么
明確保護對象 建立保護名錄制度
《條例》對華僑歷史遺存作出界定,在總則中明確華僑歷史遺存是指在本市留存下來的見證各歷史時期特別是近現代華僑生活、創業、奮斗以及參與國內革命、建設和改革等重要歷史活動,反映華僑愛國愛鄉、拼搏奮斗等精神,具有重要紀念、教育意義或者歷史、藝術價值的史跡、代表性建筑、場所和文獻資料、實物等,并將遺存分為不可移動和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兩類。
目前,市住建局正在開展“刺桐僑厝”普查工作,刺桐僑厝就是華僑歷史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保護,《條例》明確建立保護名錄制度,對華僑歷史遺存的普查認定、名錄的編制和退出程序作出規定,使保護范圍更加具體、更加清晰。
此外,考慮到泉州臺港澳同胞和外籍華人眾多,《條例》還明確參照適用的范圍,在附則規定“臺港澳同胞和外籍華人歷史遺存的保護管理,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
誰來保
理順管理機制 建立保護責任人制度
《條例》進一步理順保護管理體制,縱向上,對市、縣(市、區)政府、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的職責作出規定;橫向上,明確了僑務、文物、住建、退役軍人事務、檔案等單位保護華僑歷史遺存的職責分工。
《條例》還明確建立保護責任人制度,針對國有、非國有華僑歷史遺存分別確定相對應的保護責任人,并明確權利和義務,確保保護責任落實到位。
同時,《條例》突出公眾參與,明確支持建立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公益組織,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各種形式參與遺存保護,形成保護遺存的強大合力。
怎么保
細化不可移動、可移動遺存保護
《條例》針對不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可移動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進行了細化。
不可移動遺存保護方面,《條例》要求,根據華僑歷史遺存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定保護范圍,并設置保護措施,如規定不得擅自拆除遺存,遵循不破壞歷史風貌原則維護修繕遺存等。同時,明確遺存有損毀危險的,保護責任人應當搶救保護;保護責任人無法履行搶救義務的,政府應當給予修繕補助或者通過產權置換、以修代租等措施予以保護。
可移動遺存保護方面,考慮可移動遺存較為分散、不可再生,《條例》要求加強國內外華僑歷史遺存的征集、收購,并明確收藏、研究機構應當妥善保管遺存,確保遺存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條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批保護的重要論述精神,在對整體可移動遺存保護作出一般規定的基礎上,對僑批保護進行專門規定,抓住關鍵環節,明確市、縣(市、區)檔案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僑批檔案數字化建設,建立僑批檔案數據庫,構建僑批檔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僑批檔案互聯互通,推動資源共享利用。
據悉,泉州市檔案館收藏的僑批檔案數量居全省首位,目前已全部完成數字化轉換工作,建立專題數據庫。
怎么用
培育僑鄉文旅品牌 打造泉州特色新“僑”牌
保護和利用好華僑歷史遺存,才能講好新時代僑鄉故事,凝聚起海內外僑胞力量。秉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條例》就開展華僑歷史遺存相關的宣傳推廣、人才培養、研究應用、開放展示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
立足我市打造梧林傳統村落等僑文旅活態體驗新名片,以及依托鯉城陳光純故居建設全省首座僑批館的做法,《條例》還對開發華僑文化主題旅游產品和項目、培育僑鄉文旅品牌,依托華僑古民居開辦僑史館、僑批館作出規定。
在加強對外交流方面,近年來,泉州利用“海絲”國際藝術節邀請華人華僑回鄉參觀訪問,深入開展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等活動,進一步拉近與海外僑胞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條例》規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鼓勵華人華僑新生代參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傳承,增強華僑華人的根脈意識。
構建貫徹實施長效機制
讓華僑歷史遺存“活起來”
2025年1月1日,《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有關領導表示,將抓緊制定宣傳貫徹方案,立足補齊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短板,對標對表《條例》規定要求,加快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措施,盡快構建起《條例》貫徹實施的長效機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促進《條例》落地見效。
注重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其中,市僑辦要注重挖掘僑鄉文化印記,指導各縣(市、區)僑辦做好轄區內涉僑建筑的梳理工作,同時做好海內外僑界宣傳工作,積極發動泉籍海外僑胞、鄉賢等力量參與保護工作;市住建局要在出臺《華僑建筑認定與管控導則》基礎上,對涉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以及其他建筑保護進行監督管理;市檔案局要加強僑批檔案數字化建設,建立僑批檔案利用工作機制,鼓勵設立專門的僑批展示館;文物、退役軍人事務、僑聯等主管部門也要立足部門職責,主動發揮作用,積極參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工作。
此外,市政府將對部門和各縣(市、區)落實《條例》情況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并配合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條例》實施情況專題調研、執法檢查,對工作落實不力、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等問題,將嚴肅追責問責。
各方聲音
晉江市政府副市長吳尊意:將以《條例》為準繩,持續完善市鎮村聯動、職能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僑厝保護利用工作格局,推動設立華僑建筑保護利用專項基金,構建多元經費保障體系,創新人才引育模式;在梧林古村落、五店市傳統街區創建經驗的基礎上,聚力打造福林傳統村落、靈水傳統村落等新興示范典型。鼓勵成立僑鄉歷史文化宣講義工隊,講述僑厝背后的華僑故事與家國情懷,提升僑厝保護利用工作的影響力。
南安市政府副市長周全:做好宣傳貫徹,提高群眾對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利用意識。按照“應保盡保”原則組織開展第一批華僑建筑名錄的認定公布,重點修繕10棟華僑建筑、奎霞華僑建筑群,設立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專項基金,將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落實已出臺的《南安市回國定居華僑農村住宅翻建管理規定(試行)》《“南安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方案》,建立市鎮村三級工作隊伍,嚴厲打擊破壞或損害華僑歷史遺存的行為。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潘賢華:將以《條例》發布為契機,加強與各相關部門協作,系統性、整體性地推進華僑歷史遺存保護利用工作。制定普法宣傳工作方案,開展以“用僑厝聚人心”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緊扣“根、魂、夢”新時代僑務工作主線,與市住建局共同推進《泉州市華僑建筑認定和管控導則》的實施,深入開展對華僑歷史遺存的挖掘和保護。引導縣(市、區)選擇華僑歷史遺存相對集中、旅游基礎較好的村鎮、街區,完善配套設施,打造華僑歷史遺存保護示范區。
市檔案局局長廖曉凌:將加強學習宣傳,加強珍貴僑批檔案專業化保護和開發,不斷做大僑批檔案品牌。落實保護責任,認真做好涉僑檔案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僑批檔案的征集、代存、復制和研究等工作。推動傳承利用,加大推進僑批檔案文獻保護、僑批檔案共享利用、僑批檔案整理研究、僑批文化“進校園”、僑批文化宣傳展示“五大工程”。建立健全僑批檔案利用工作機制,在鯉城區王宮華僑歷史文化街區籌建福建僑批館,著力打造世遺僑批新時代檔案文化品牌。
市文旅局副局長出寶陽:將全面統籌涉僑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推動市文物保護中心專業技術力整合,借助國內專業機構研究力量,加快盤活豐厚涉僑文旅資源。將會同相關部門匯智聚力,分門別類,項目化推進涉僑文物保護,進一步完善泉州涉僑文物信息記錄檔案,建立包括涉僑文物在內的文物保護項目庫。策劃精品華僑文物參訪線路、文創產品等,建立涉僑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常態化參與涉僑文物講解、保護、巡查等工作,讓國內外賓朋共享涉僑文化遺產。
市住建局副局長林宇杰:將立足職能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建立保護名錄,落實《泉州市華僑建筑認定和管控導則(試行)》,對已公布認定的華僑建筑,實施名錄保護,并建立華僑建筑保護技術檔案。目前已初步認定682棟華僑建筑。二是推進修繕利用,打造10個以上華僑建筑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示范項目,采取責任建筑師模式,引導泉州傳統建筑名匠根據專業特長認領華僑建筑修繕項目,為修繕項目提供技術指導,推動僑厝空間品質提升和歷史文脈傳承的有機結合,激發華僑建筑活力。(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顏雅婷)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闖出融合新路 泉州:創造之力 向新答卷2024-12-09
- 蔡國強《紅帆》在泉州煙花盛綻 解鎖宇宙級浪漫密碼2024-12-09
-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屆“清濛杯”科創大賽深圳分站賽圓滿落幕2024-12-09
- 福建泉州:龍門灘二級電站發電機轉子順利吊出2024-12-05
-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在泉州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2024-12-04
- 第四屆鯉臺音樂會在福建泉州舉辦2024-12-03
- 泉州市出臺規定保護管理文旅產業知識產權2024-12-02
- 格蘭菲迪22年風味饕宴泉州啟幕,共赴山海尋鮮之旅2024-11-29
- 泉州走進臺灣 泉州特色文創在臺北大稻埕展出備受歡迎2024-11-28
- 泉州今年以來13所學校喜添“關愛圖書室”2024-11-2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蔡戰勝到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講授思政課2024-12-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