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鷸、黑嘴鷗、黑臉琵鷺……近日在泉州灣畔,一場“追星”大戲熱鬧上演!18日,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國同步調查活動在泉州11個監測點同步開展。當天,記者跟隨泉州市觀鳥學會一行人前往泉州藍色海灣、晉江圍頭灣等地進行實地監測與記錄。
北京游客追“勺子” 一天認識七八種新鳥
18日上午10時許,記者一行來到晉江圍頭灣,看到幾名觀鳥愛好者已經架好“長槍短炮”,在灘涂上靜靜蹲守拍攝。有的愛好者渾然忘我,直接跪在濕漉漉的淺灘中拍攝。
“我看到‘勺子’了!”不一會,正巧從北京來到泉州出差的戴女士激動地喊了起來。她是北京自然之友野鳥會的志愿者,這次出差來泉,聽泉州市觀鳥學會的朋友說要前往圍頭灣調查監測勺嘴鷸,她趕緊將返程時間推后,也來到現場。
在現場,她激動地告訴記者,短短兩三個小時她就看到了白腰杓鷸、紅嘴鷗、黑嘴鷗、翻石鷸、金鸻、紅頸濱鷸等多種在北京很難見到的種群,一下子認識了七八種新鳥種。同樣為“勺子”來的還有廈門的黃先生。
觀鳥愛好者黃寶桐輕車熟路地帶著記者一行,找到了好幾只勺嘴鷸的蹤跡。小小的勺嘴鷸將嘴埋在灘涂中,突突地向前翻動啄食,看上去憨態可掬。連續幾年出現在泉州越冬的“明星”勺嘴鷸7L、C8、HO也陸續出現在記者一行的鏡頭中。中午12時許,海水逐漸上漲,大伙兒只能戀戀不舍地撤離海灘。
勺嘴鷸數量穩步上升 泉州已是重要棲息地
當天,同行的還有來自深圳的紅樹林基金會(MCF)“拯救勺嘴鷸”高級項目經理黃建等人。他告訴記者,由紅樹林基金會(MCF)發起的勺嘴鷸全國同步調查活動一周內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6個區域同步進行。
“勺嘴鷸在俄羅斯繁殖長大,一般每年7、8月份時開始準備往南飛,8月最早的一批可到達停歇地鹽城。”黃建介紹,大多數勺嘴鷸會在鹽城將一身繁殖羽換成越冬羽,而后繼續南飛。從福州往南,福州、泉州、陽江、湛江、北海、儋州等地都是勺嘴鷸的越冬地。勺嘴鷸的遷徙路程漫長,北至俄羅斯,南至東南亞,單程可達9000公里。在越冬地,勺嘴鷸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為來年的遷徙和繁殖積蓄體力。
黃建告訴記者,隨著愛鳥護鳥觀念的普及,中國已幾乎不會出現獵捕勺嘴鷸的現象。發起全國同步調查,是做好棲息地保護工作的起點,“好的棲息地,最重要的是有豐富穩定的食物和安全穩定的停歇區域”。
紅樹林基金會(MCF)自2019年開始組織全國的勺嘴鷸越冬同步調查,今年已是第7年。此次全國同步調查,發現前往泉州越冬的勺嘴鷸數量呈穩定上升趨勢。近年來每年在泉州越冬的勺嘴鷸數量穩定在8只以上,占全球勺嘴鷸數量的1%以上。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認定暫行辦法》,泉州已成勺嘴鷸重要棲息地。
此次同步調查還將通過掌握勺嘴鷸在我國的種群數量變化,找到其重要越冬棲息地,發現潛在越冬棲息地,為保護行動提供精準數據基礎。
黑嘴鷗白琵鷺創歷史之最 越冬候鳥分布區域有所擴大
當天,泉州市觀鳥學會的會員及志愿者共30多人,分赴泉州藍色海灣、晉江圍頭灣、泉港山腰鹽場、水頭外線、百崎湖及外灘等11個監測點開展同步調查。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正在泉州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約447只,大部分集中在水頭外線,其次為晉江圍頭灣和安海灣,是自2020年冬調有記錄以來數量最多、區域范圍分布最廣的一年,也是泉州灣有記錄以來數量同域最多的一年。
“勺嘴鷸、黑嘴鷗、黑臉琵鷺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數量較往年都有顯著增加,記錄的區域范圍及各縣市區也有所擴大。”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告訴記者,山腰鹽場、后任輞川灘涂、百崎湖及外灘等區域的黑臉琵鷺數量都達到了10只以上,在水頭外線區域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67只,是此物種有記錄以來泉州記錄數量最多的一次。
此外,在山腰鹽場還能發現成群飛舞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腰杓鷸,至少超過100只,這種在其他地方都較為少見的越冬候鳥,在泉州卻從泉港、惠安到晉江、石獅的多個灣區都能遇見。另一個國保二級大勺鷸數量也呈減少趨勢,在泉州也鮮少能見到10只以上的大勺鷸,此次僅在晉江安海灣發現了7只。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悉的老朋友,帶環志的勺嘴鷸7L、C8、HO,黑臉琵鷺V86,黑嘴鷗X5也都出現了。”吳軻朝說,這些老朋友每年穩定出現在泉州越冬,也說明泉州的生態環境和食物鏈都趨于穩定,才能吸引它們年復一年如約而至。(東南早報融媒體記者 許鈸鈸)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溫泉文化旅游季啟動 10條溫泉精品旅游線2025-01-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