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醫務人員猝死頗發
近幾年,全國醫務人員猝死事件頗發,以下數據來自網絡不完全統計:
2011年11月8日 福州市第一醫院急診外科林醫生心臟病猝死,35歲。
2012年11月23日安徽省立醫院骨科王姚斐醫生猝死,35歲。
2013年07月05日,南京中大醫院消化科副主任毛翠華,猝死,50歲。
2014年10月12日,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醫生突發心臟病去世,55歲。
2014年10月25日,積水潭醫院骨科丁易突發心臟病去世,48歲。
2014年9月20日,同仁醫院神經內科醫生路陽猝死,48歲。
2015年4月13日,北京友誼醫院心臟中心心外科李大連醫生猝死,48歲。
2015年7月8日,中日醫院ICU醫生宋韓明猝死,31歲。
近些年醫生猝死事件頻發,工作壓力過大,過勞是重要原因。
為何中國醫生如此勞累?
聽聞廈門中山醫院接連兩天兩位醫生猝死的事件,作為同行,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彭峰很悲痛。他表示,目前醫生的壓力普遍都很大,特別是大型三甲醫院,很多醫生都是滿負荷工作,因此,醫生這群本是最了解健康的人群,卻常常過著一種不健康的生活。
壓力大、長期熬夜,當量變達到質變時,猝死事件就很悲劇地發生了。很多人認為醫生只要看看病就好了,但事實上,醫生真的很累,臨床、科研、培訓、患者滿意度...... 醫生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醫生解決了大多數人的看病難問題,付出的代價卻是醫生群體的常年高負荷運轉。
如今媒體都在歌頌醫生的辛苦付出,其實作為一名醫生,彭峰認為比掌聲更重要的其實是給醫生足量的休息,如果連生命都失去了,醫生再好又有何用?而培養王昭醫生、尹小文醫生這樣的科室骨干,需要花費諸多的精力和心力,這些醫生的離去,不但對家庭是一個沉重打擊,對患者乃至社會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醫生的工作強度其實和目前的醫療體制有一定關系,患者都想往大醫院跑,醫生只能不斷增加工作量。我希望國家醫改能真正解決目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讓分級診療落到實處,讓大醫院的醫生能將更多的精力關注到危急重病人的搶救中。”
責任編輯:林晗枝
- 廈門24小時內兩醫生猝死 猝死走向低齡化2016-12-1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男子多次將共享單車整容成私家車 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