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生,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廈門仲裁委員會原主任,一級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受司法部表彰為“第一屆全國十佳律師”。
張斌生見證了特區法制建設的發展。記者白若雪攝
時間回到1994年3月22日下午的人民大會堂,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這里舉行最后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有關決議、決定,其中一項,就是審議和表決授予廈門經濟特區立法權的議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斌生和其他代表一起,目不轉睛地盯著大會主席臺前巨幅屏幕上不斷閃爍變化的數字。最終,電子屏幕定格在贊成2307票。
獲得立法權,廈門盼了五年
“每一個關注廈門發展的人都不會、也不應該忘記這個歷史時刻。”那一刻,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以絕對多數的贊成票,通過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授權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制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決定》。當喬石委員長宣布“通過”的那一刻,張斌生不禁熱淚盈眶:“來之不易,廈門人民歷時五年、追求立法權的愿望終于實現了。”追憶那一刻,張斌生有太多的感嘆,全國人大通過授予廈門市立法權的決定,給廈門人民帶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廈門也成了繼深圳、海南之后取得了立法權的經濟特區,廈門市民主與法制建設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這個令人歡欣鼓舞的時刻,讓特區的廈門人足足盼了5個春秋。”張斌生告訴記者,早在1989年3月,福建省程序等32名全國人大代表就聯名向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關于授予廈門市立法權的議案;1993年3月,福建省袁啟彤等36名全國人大代表又聯名向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了相關的議案。但好事多磨,直到1994年3月22日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由全國人大代表張斌生提出的授予廈門市立法權的議案才最終獲得通過。
積極探索 廈門已立法95部
“終于成功了!”張斌生說,當時最大的感覺是整個人放松了,終于完成了使命,回去了好向特區人民交代。
有了授權立法,特區法制建設舞起了“龍頭”。因為先得有法可依,然后才談得上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獲得了特區立法權,接下來就是起草廈門經濟特區的法規和規章,要針對廈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實施的細則。在既沒有現成模式可供效仿,又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廈門人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在這片茫然無緒的處女地上,開拓出一片充滿希望、生機盎然的廣闊田野。張斌生興奮地告訴記者,最新數據顯示,從1994年至今,廈門立法至今有效的共有95部,其中經濟特區法規69部,涉及城建、教育、文化、引進外資、環境保護等方面,這些法規和規章的制定與實施,對于加強廈門民主法制建設,推動依法治市進程,促進特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解放思想 民主法制深入人心
“特區人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張斌生興奮地說,廈門經濟特區取得立法權后,較好體現了廈門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功能優勢和區位優勢,為特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為特區的騰飛插上了翅膀。廈門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先后獲得了許多榮譽,都與廈門的法制建設密不可分。
“沒有規則引導城市建設,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張斌生回憶起來,1995年底廈門成立了仲裁委,當時自己兼任廈門仲裁委主任,仲裁委成立初期,每年仲裁的案件只有數十件。慢慢地,仲裁的理念逐漸開始走進百姓的生活,仲裁委每年仲裁案件的數量也不斷攀升,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年666件。“仲裁理念的深入人心是民主法制進程不斷推進的最好體現。”張斌生說。
回顧廈門特區發展的35年歷程,張斌生無限感慨:“民主法制的發展與特區改革開放始終同行同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改革開放的效果和民主法制的作用,將由歷史來驗證。”
責任編輯:林航
- 重要提醒!廈門人下月起買瓶裝燃氣 記得帶上身份證2017-02-22
- 網紅猴面包樹2次倒下 廈門人讓它重新成長2016-09-22
- 廈門18條措施出臺 讓廈門人更多地享受到質量紅利2016-08-23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男子多次將共享單車整容成私家車 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