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泗夫婦遇生活窘境不放棄,潛心鉆研錫雕技藝十余年摘得大獎
錫雕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門獨特工藝,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底蘊濃厚。明清時期,同安出現了“打錫巷”,打錫技藝也傳到了臺灣。然而,錫雕制作難度大,程序復雜,隨著歲月的流逝,手藝逐漸失傳。
10多年來,鄭天泗和愛人莊亞新重拾傳統錫雕技藝,潛心研究,在保持原來錫雕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這一曾斷層百年的同安錫雕“起死回生”。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銀城十佳工匠”鄭天泗。
潛心研究 生活陷入窘境
2007年,鄭天泗和愛人莊亞新創立了新賜錫雕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看到臺灣錫雕大師陳萬能創作的工藝作品,嘆為觀止。得知同安錫雕技藝流傳到臺灣并傳承至今,鄭天泗夫婦感慨萬千:“原來名聲在外的臺灣錫雕技藝是從同安傳過去的,應該讓同安錫雕再現輝煌。”
為潛心研究、創作,鄭天泗無暇顧及一家人原來賴以為生的小本生意,積蓄花光,生活陷入窘境。2010年,廈門佛事用品展舉行之際,鄭天泗和朋友合伙租了個展位,但3000元的參展費都掏不出來。丈母娘將僅有的7000元積蓄全部拿出來資助他。當時,還有孩子的幼兒園學費、水電費要交,解決了這些麻煩事,鄭天泗手頭僅剩一千來塊。
“在佛事展參展了兩天,一件作品都沒賣出去。”鄭天泗說。幸運的是,第三天,普光寺看中了鄭天泗的鶴燈、蓮花等錫雕作品。那天,鄭天泗的銷售額達八九千元,他激動得立即告知妻子這一喜訊,“生活終于有著落了”。
致力創新 讓錫雕“復活”
讓鄭天泗感慨的是,栩栩如生的錫雕作品不受市場青睞,他的父親、岳母都曾一度奉勸他們放棄錫雕,另謀出路。
“既然有機會學習到這門手藝,我們就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鄭天泗開拓創新,將菩提、蝸牛、葡萄葉等形象融入創作中,耳目一新,也多了份意境。此后,同安錫雕作品在各種展會上“復活”,知名度逐漸打響。
可喜的是,2013年,同安傳統錫雕技藝被納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鄭天泗的錫雕作品《長壽瓶》更是摘取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銅獎,《富貴吉祥》獲得“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銀獎,《喜鵲登枝》在福建省非遺博覽苑中展覽。
鄭天泗夫婦表示,從事錫雕要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鉆研,錫雕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傳承和弘揚,“如果同安市民有興趣學習錫雕,我們很愿意傾囊相授”。
責任編輯:林航
- 春節職工返廈最高可補300元路費 2017年3月31日前可網上申報2016-12-23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男子多次將共享單車整容成私家車 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