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ko,來一首杜牧的《清明》。”聽到指令后,這個四五十厘米高的機器人開始一字一句朗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語音播出的同時,顯示屏上還搭配動畫演示,生動活潑,寓教于樂。
keeko是廈門造的兒童機器人,智力相當于5歲小朋友,讓它如此多才多藝的,是來自臺灣的“媽媽”、幼教專家林冠臻。浸淫“腦文創”領域多年且學有專精的她,將20年幼教實踐經驗結合人工智能,整合在機器人里面。比如keeko上述技能,就是結合實物編程“STEAM文創唐詩”,用來鍛煉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林冠臻說,這是新的嘗試,也是新的藍海。
與別的幼教專家不同,林冠臻致力于將腦科學和文創相結合運用到兒童教育上,這也是她所在臺灣兒童關鍵事業股份公司的一大特色,是為“腦文創”。
而為了實踐這一教育理念,她還在臺灣桃園辦了一個幼兒園,輔以自己團隊研發的視知覺繪本,應用在教育現場第一線。
林冠臻告訴導報記者,1-6歲的小朋友是培養視知覺能力最好的時期,他們公司跟主修資優兒認知教育的博士團隊有合作,公司里的老師也多是兒童發展評量師,專注在兒童3Q(智能、體能、群能)資優領域,做視知覺大腦整合訓練。
比如一本20張畫的繪本,除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還結合大腦科學、知覺動作、認知學習、美感創意等在里面,為的是讓大腦神經細胞做更好的連結。
“人類是‘用腦’在看,而不是只用眼睛。”林冠臻介紹,方向、形狀、線條、空間、動作等,也分別在不同的腦區中處理,環境中給的“刺激”越多,神經細胞的連結越緊密,信息也傳遞得越快,就能產生越大的學習能力。
正是基于如此豐富的“腦文創”教學經驗,當林冠臻遇到專注兒童教育機器人研發的智童時刻(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就擦出火花,她以內容部總監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創業團隊,將之植入人工智能,讓廈門產兒童機器人有了“臺灣腦”。對林冠臻來說,傳播介質的不同,讓幼教更好玩,互動學習也更有效。
據悉,廈門造的keeko智能教育機器人去年正式發布,主要針對0-6歲的兒童,主打創造力開發,是大陸最早進入幼教市場的機器人之一,目前已經進入數百家幼兒園,還進入了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市場。
導報記者了解到,智能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和服務領域,在兒童教育領域還比較少涉及,而臺灣文創和“大陸智造”的攜手,也是優勢互補,前景看好。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設館2017-11-11
- 廈門排全國安全城市第五名 北京位居第一2017-11-11
- 今年前10月 廈門進口的鮮活蝦、蟹貨值達1.45億人民幣2017-11-10
- 廈門擬新建會展場館 新場館有兩個會展中心大2017-11-08
- 受潮汐影響 11月5日至11月9日廈門部分航班有調整2017-11-06
- 廈門白鷺保護增添安全防線 保護區內禁止捕撈2017-11-03
- 機器人成了新“物種”人類能否控制人工智能?2017-11-03
- 省領導深入莆田、廈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11-03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當盡早啟動2017-11-02
- 人工智能是“助手”還是“對手”?人類工作會被取代嗎2017-11-02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