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在運往鼓浪嶼途中
臺海網4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里,一批藏于“深宮”、從沒與世人見過面的外國文物,漂洋過海,將在鼓浪嶼揭開神秘面紗。
5月中旬,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將開門迎客。目前,首批故宮外國文物已運抵廈門,并布展上柜。
選址 “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 ”舊址
鼓浪嶼三丘田碼頭,外地游客登島的碼頭之一。
出了碼頭,右轉,迎著海風,一直走,不遠處,一堵紅色宮墻,格外顯眼。
繞過宮墻,院里有四棟建筑,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就選址在這里——“救世醫院及護士學校”舊址,現在的鼓新路80號。
2014年11月24日,廈門市政府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建設運營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合作框架協議》,廈門對此處建筑進行修繕、改造,雙方共建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主要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兩代遺存至今的外國文物。
既然是“國保級”建筑,場館改造必須保持原格局、原材料結構制式和原外觀。主展廳沒有做過多的修繕,護士學校則進行重點的修繕與加固。
工程于2015年11月底開工。如今,展廳及庫房改造完畢,并通過安防、消防驗收。故宮博物院珍寶已入駐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并將于5月中旬正式開館。
運輸 219件珍寶怎樣“漂洋過海”?
這些稀世珍寶,藏于“深宮”——北京故宮博物院。
它們要漂洋、要過海,從距離廈門2000多公里之外的北京來到鼓浪嶼。文物出庫、運輸、裝卸,都得小心翼翼,精心打包,還得專人護送。
為確保運輸安全,這些文物都采用最先進的包裝運輸技術,對文物進行分件裝箱。其中,每件文物包裝箱在四周加棉紙固定,對部分部位用繃帶固定,確保運輸過程中文物本體不受顛簸、碰撞。
導報記者在現場看到,219件(套)文物,里三層外三層地包裹得嚴嚴實實,49個木箱都貼上了“故宮博物院封條”。
文物抵達廈門輪渡碼頭后,再裝船,漂洋過海從三丘田碼頭上岸,“安家”鼓浪嶼。
展覽 219件外國文物見證文化交流
故宮深藏的1萬多件外國文物,大都是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也有部分來自民間征集或個人捐贈。
但想見它們一面,不易。
下個月中旬,市民和游客就能在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鼓浪嶼,欣賞到皇家珍藏的異域稀世寶貝。
首批“登場”的219件(套)藏品,是優中選優,類別豐富多彩,保存也較為完整,有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琺瑯器、金屬器、織物、繪畫、書籍、雕塑、家具、鐘表、科技儀器等。它們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俄羅斯、意大利、奧地利、美國、保加利亞、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時間跨度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其中以18世紀、19世紀居多。
館方介紹,根據藏品的類別,將通過六個部分進行展示——“文物來源”,主要講述故宮外國文物的收藏途徑及方式;“科技典范”,側重展現科學儀器、醫學用品等在皇宮的應用;“萬國瓷風”,展現故宮所收藏的歐洲、日本等國瓷器;“生活韻致”,主要展出鼻煙盒、粉盒、掛件等從西方國家進入到中國的日常用品;“典雅陳設”,將展出從紫禁城到園囿諸多殿堂內陳設的來自于西方的物品,如鐘表、琺瑯、銀器、七寶燒等;“異國情調”,可以看到西方制造或仿制西洋的絲織品、家具等。
“這些外國文物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從不同角度詮釋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價值和內涵,將它們安放在鼓浪嶼,可謂是氣質相宜、相得益彰。”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副館長李士娟說,透過這些文物,可以窺見所屬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風貌,也映射出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