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蝸牛在濕地里覓食。記者 陳理杰 攝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記者 陳理杰 攝
蝸牛種類繁多,非洲大蝸牛體型大,大多超過25厘米。記者 陳理杰 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陳璐)蝸牛,大概誰都見過,沒見過應該也聽過周杰倫的《蝸牛》。但關于蝸牛,其實,我們了解甚少。比如,它的習性、功效、種類以及能不能吃。
廈門大學生物系畢業、研究養殖蝸牛多年的陳肇圣,有個親切的外號,叫“蝸牛哥”。
近日,海滄的葉先生和女兒在單位院子里捉了60多只花殼大蝸牛的故事,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注意,也激發了廈門“蝸牛哥”的興趣。當你聽了蝸牛哥講述蝸牛的“傳奇”后,你或許會感慨:“蝸牛,原來我們并不熟。”
夏日的夜晚,蝸牛們出動了,趁著夜色出來透透氣。當然,想在白天遇到蝸牛,就得靠老天相助了———比如前陣子,連日的陰雨天,草叢里、花壇邊,蝸牛就如螞蟻般常見。
除了指甲蓋大的本土蝸牛,還有一種個頭碩大的花殼蝸牛,常在大家視野中出現。上周的一天,海滄的葉先生和女兒,僅花了幾個小時,就在單位院子里捉了60多只花殼大蝸牛,個頭大的將近半個巴掌長。“蝸牛哥”說,在野生環境下,也不難見到個頭碩大的非洲大蝸牛:“前陣子的一個夜晚,我到海峽國際社區,那里的草地上滿是拳頭大小非洲大蝸牛。”
蝸牛愛吃啥去哪玩?
“蝸牛哥”介紹,全世界的陸生蝸牛超過兩萬種,其中,褐云瑪瑙蝸牛(又叫非洲大蝸牛)體型最大,大多超過25厘米。中華白玉蝸牛于上世紀下半葉誕生于廈門大學,是從非洲大蝸牛中選育出來的。
非洲大蝸牛身色棕黑,中華白玉蝸牛身體白如白玉,十分可人。這些家伙喜陰暗潮濕的環境,生活作息晝伏夜出,入冬后還要冬眠,活躍期在夏秋兩季。
非洲大蝸牛和中華白玉蝸牛,壽命均長至5到6年,個頭最大能長到腳板那么大。“蝸牛哥”說,非洲大蝸牛最愛吃鮮嫩多汁的植物葉、果。
蝸牛能吃嗎?
“蝸牛哥”在東坪山的一處小院養殖了一些中華白玉蝸牛、部分非洲大蝸牛,用于自然觀測。
有人覺得,蝸牛看上白白嫩嫩的,應該能吃吧?“如果它們危害農作物,把它們吃了不就完事了?”對此,“蝸牛哥”表示,野外的蝸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較多,并不建議食用。不過,人工養殖的蝸牛是可以食用的,并且與魚翅、干貝、鮑魚并列成為世界四大名菜,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上等食品。
蝸牛有什么功效?
“蝸牛的黏液有修復功能。若被蚊蟲叮咬,涂上一點蝸牛粘液,就能止癢。而風靡全球的蝸牛霜,里面的有效成分,就是來自蝸牛黏液的提取物。”“蝸牛哥”介紹,蝸牛酶還可輔助醫藥產品的開發,“苦瓜內含植物胰島素,但口服吸收率特別低;使用蝸牛酶在體外進行反應,可以大大提升植物胰島素的利用率。吃5g經蝸牛酶處理后的苦瓜粉,相當于吃1kg苦瓜所得的植物胰島素量”。
蝸牛軼事
二戰日軍把蝸牛當營養品
說起非洲大蝸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據“蝸牛哥”介紹,非洲大蝸牛肉質蛋白質含量高,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每年可產卵5到6次,生長半年左右性成熟,是一種繁殖效率及生長效率極高的蛋白質來源,曾被當時的日軍作為重要的蛋白質供給。
“日軍的營地旁邊,必有一處養蝸牛的地方。而在他們戰敗撤退,這些蝸牛就沒人管了,跑了出來,成了野生蝸牛。上世紀80年代后,蝸牛就開始泛濫了。 ”
曾上國宴招待英國女王
變成農業害蟲的非洲大蝸牛,在“蝸牛哥”的眼里,可渾身是寶。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非洲大蝸牛不僅能成為風味可口的菜肴,在生物醫藥領域還能大顯身手。
廈門大學原校長汪德耀有留法背景,他很早就提出要將開始泛濫的非洲大蝸牛利用起來。“最開始是從吃入手。當時悅華酒店有一道菜,叫‘沙茶蝸牛’,用的就是非洲大蝸牛。”經過廈門大學科研人員的努力,人工選育培養出了中華白玉蝸牛。“一開始,它還只是叫‘白肉蝸牛’。1986年,廈大培育的‘白肉蝸牛’被送往釣魚臺國賓館,成為招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指定國宴菜,從此更名為‘中華白玉蝸牛’。”提起這段往事,“蝸牛哥”也覺得臉上有光。S7712005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