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
贏得真心
煥然一新的湖里區,離全面建成廈門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目標更近了。連日來,記者走街串巷,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傾聽。看到最多的是精雕細琢的“匠心”;而感受最深的是百姓為城區環境提升點贊的“真心”。
建筑立面改造,是湖里區城區環境提升的閃光點。圍繞“三線四片、四橋一隧”等重點片區,湖里區實施的立面改造突顯“精雕細琢”:緊鄰港口的東渡路,整潔的白色立面與不遠處的碧藍大海交相呼應;文創、工業產業扎堆的湖里大道、成功大道,一排排建筑演繹著時尚風;到了以住宅樓、商業街為主的南山路、園山南路,建筑刷上黃色的漆,搭配柔和的屋頂造型,營造出家的溫馨;在環島干道、環島路,建筑風格變得閩南風味十足,傳統又自然……外觀的提升只是第一步,園山南路、呂嶺路等路段的很多老舊小區立面改造進行中,通過在樓頂、建筑立面加鋪防水涂層,多年來房屋局部滲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兩違”的全方位整治,同樣給居民帶來滿滿的獲得感。在金山街道泥金社,之前被鐵皮、垃圾“占領”的臟亂地帶,如今已打造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宋江陣民俗文化公園,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同時,在湖里區很多“城中村”,通過“兩違”治理,騰出了不少空地,街道、社區聯動居民進行綠化美化,搖身一變成了停車場,大大改善了“城中村”居民的停車難題。
環境美,人更美。今年來,湖里區積極倡導居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提升文明素質,通過舉辦全區文明創建標兵先進事跡報告會,打造“新市民講堂”、文明禮儀進社區書院等,激發轄區單位、居民群眾、學校師生、社會組織多元參與文明創建的熱情,涌現出久久愛心、左鄰右里等一批品牌志愿服務隊,他們活躍在小區、活躍在人們身邊,帶動更多的人見賢思齊、向善向好。
全面提升后的五緣灣,夜色絢麗多姿。
來自禾緣社區的志愿者們開展清潔家園行動。
路長上崗,走街串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文/本報記者郭筱淳 通訊員陳瑜瑾 圖/本報記者王火炎)與時間賽跑,實現華麗蛻變。從去年“莫蘭蒂”臺風到現在近10個月的時間里,特區發祥地湖里區上演著一連串速度與激情的動人故事:拆除“兩違”141萬平方米,2519棟立面改造已全部完工,255萬平方米綠化提升工程已完成;薛嶺山、虎頭山等一批新公園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湖里城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當然,顏值的提升僅僅是第一步,湖里區還不斷創新長效管理機制,充實城區環境的“內在美”,他們建立大城管機制,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將城市管理的責任進一步落細落小落實,為美麗“保鮮”,為美麗“加分”。
有速度實施“六個一線” 加速扮靚城區風景線
走進湖里,您一定會驚嘆這里發生的美麗蝶變:駛入環島路、環島干道,老舊的樓房紛紛披上新裝,讓風景“站”了起來;走進“城中村”,拆除違建騰出空地,打造成有品位的街心公園;到了夜晚,來到五緣灣,絢麗的燈光勾勒出五座大橋的身姿,顯得格外動人……
也許您會問,短短幾個月,湖里區就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這背后的秘籍是什么?原來,在“文明創建再提升,災后重建再發力”行動中,湖里區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堅持把“六個一線”貫徹始終、貫穿全程,強力推動各項整治提升工作高標準、高質量落實。
領導指揮到一線——湖里區專門成立城市提升籌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9個專項工作組,各由1名區領導牽頭負責,實施掛圖作戰。同時將42個重要路段實施分片包干,安排22個區領導擔任“路段長”,負責段內空間立面、綠化景觀等整治任務,確保指揮調度快速高效。
力量下沉到一線——湖里區吹響集結號,下派區街居干部到城區環境提升一線,沖鋒在前、集中攻堅。在飛機航線下的坡屋頂改造提升行動中,湖里區就抽調了區直黨群口、社會口合計130人以及50名街道干部、87名社區干部到一線,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改造提升競賽,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解決問題到一線——湖里區堅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一周一例會,及時督促進展、協調問題、布置任務;區主要領導采取街道“拉練式”檢查調研,現場解決困難問題,確保項目按時開工完工。
督促檢查到一線——湖里區各路段長常態化率領街道、社區以及代建、施工、設計、監理等參建單位負責人深入現場,在主要路段、重要節點增設一線工作點,堅持每日一巡查、每日一碰頭,每周一小結,督促爭分奪秒加快施工進度。
考察干部到一線——區委組織部考察組分成6個工作組,多次深入城區環境提升一線考察了解干部,作為全區干部調整使用的重要依據,結合平時表現情況集中調配了一大批處級干部,起到了鼓舞鼓勁的作用。
巡察監督到一線——區紀委牽頭成立機動巡察組,延伸督察觸角到一線,巡察監督區街下派干部、社區兩委、居民小組長的履職情況、項目資金規范運作等,緊盯違法違紀問題,為城市環境提升注入“勤廉動力”。
有溫度推行“路長制” 城市管理細微之處見真章
城市發展,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當前,湖里區的工作重心已由“建”向“管”轉變,從更深層次推動城區環境變美,更高水平提升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
在“大城管”創新機制的引領下,今年7月起,湖里區率先全面推行“路長制”,每周二、四、六的下午,上千名機關干部戴上小紅帽,走進大街小巷開展文明督導、志愿服務,同時還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湖里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的創新探索,更是貫徹市委市政府相關精神,落細落小落實文明創建工作,實現城市文明程度與市民文明素質的“雙提升”的有力舉措。
簡單而言,路長制的核心就是落實責任,通過構建“社區+路長+路巡員+樓(梯)長”的責任體系,讓區、街等機關干部下沉到基層,通過責任到路、到小區、到樓棟,真正做到城市綜合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真正打通文明創建“最后100米”。事實上,路長也就是每條道路的“管家”。在日常巡查中,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路長就要及時報給區城管指揮中心進行處置。而路巡員由執法隊員和湖里建發城建集團工作人員擔任,他們身著制服,對衛生清掃、違法搭蓋、占道經營等10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巡查,不放過任何一個衛生死角和亂象。更重要的是,湖里區還建立了日常暗訪督察、周例會點評、月通報以及季考評等一整套的機制進行監督,考評結果將納入綜合效能考核,作為評先評優、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據,對于不重視、不負責、不作為的單位和個人,區委還將嚴肅追責問責。
路長“上崗”僅僅幾天的時間,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已經發生,他們的行動正在收獲群眾的點贊。在興華社區,路長與社區黨員志愿者一路同行,他們走街串巷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心為我們的路長點個贊!”黨員志愿者萬阿敏由衷地說,社區志愿者有時力不從心,路長們卻能第一時間聯動部門、嫁接資源將難題化解。她告訴記者,之前社區附近停著幾輛僵尸車,一直拿它們沒辦法。路長們的到來,讓難題有了快速解決的綠色通道。路長了解到情況后,馬上跟交警、城管等部門協調,很快就僵尸車拖走。“我們有理由相信,路長制的推行,會讓我們的家園更加文明和諧。”
當前,搭乘全面推行“路長制”的東風,湖里區正抓緊時間、全面發力,按照“查漏、補缺、鞏固、提升”四個步驟進一步落細落實每一項城市提升任務,精雕細琢每個細節,開展垃圾分類、亂停車整治、店招廣告整治等專項行動,進一步優化城區環境、提升城區內涵。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日本知名展覽teamLab展覽在廈開啟首個中國常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