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老年人輕信謠言并轉發 大學生辟謠“得罪”姑丈被教育
海峽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道 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玩起了朋友圈,同時,一些謠言也得以輕易傳播。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在形形色色的謠言傳播鏈條中,中老年人是“中招”的最大群體,“爸媽朋友圈”儼然成為謠言泛濫的重災區。
謠言的始作俑者出于某些目的,花樣不斷翻新,而輕信和傳播的人群不僅給自己帶來困惑,還給社會產生了很大危害,譬如此前“打針西瓜”、“塑料紫菜”等謠言就給種植戶和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不久前,外地一名小伙在親戚群辟謠,被長輩“踢出”群,引發熱議。無獨有偶,近日,廈門一名小伙針對姑父轉發的信息“耿直”辟謠,事后卻被長輩責備。
中老年群體為何熱衷轉發一些謠言?晚輩又該如何應對?
姑丈轉發謠言大三學生辟謠被長輩教育
小蔡是廈門某大學化學系大三學生。一提到長輩們的朋友圈,以及親戚群里每天都出現的謠言,他便搖頭苦笑:“我現在都設置消息免打擾了,有些內容實在太假了,怎么那些大人都在傳?”
他說,父母和一些長輩經常在朋友圈和群里轉發養生、安全提醒等方面的文章,有時候很嚴肅地告訴晚輩們要注意,但這些內容一看標題就知道不靠譜。
他說起前不久遭遇的一件尷尬事:“上個月,我們家族群里又發上來一條信息,我掃了一眼,發現沒有科學依據啊,是假的。”當時,他大姑丈發的《桶裝水打開后3天沒喝完不能喝了!致癌!》。他就回了一句話,說這是謠言,不要再轉發這種了,不會致癌的。他發完信息,大姑丈留言“還是盡快把水喝完,誰知道呢”。過后,群里一片沉寂。
“那天下午我媽看到信息后回家罵我,說怎么沒大沒小的,不應該說那些話,姑丈也是好意提醒。”小蔡說。
幾天后的一次家庭聚餐,小蔡遇到了大姑丈和幾個姑姑,“我小姑就過來說,以后對大人說話要有禮貌。然后其他幾個姑姑也七嘴八舌說我不對,我哪里不對了?”
過了一段時間,親戚群里再次出現《白米飯――垃圾食品之王》的“科普”文章。這次小蔡“學乖了”,“我就當沒看見,反正總有人辟謠的”。有時候,他的爸媽朋友圈也會轉一些這種謠言,他就當面說不要信,但爸媽還是將信將疑的樣子。
小蔡坦言,長輩有時確實是出于關心家人的目的發這些信息,但是,一些聳人聽聞的暴力新聞,都沒有核實過也轉發,就是瞎起哄了。而因這樣的小事讓親戚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和尷尬,也是得不償失。
婆婆輕信謠言自己在家熬草藥治“三高”
何女士從事教育行業,婆婆今年62歲,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平時和和美美的小家庭,因為微信信息也鬧出了一些笑話。
何女士的婆婆年紀大了,以前用的是老人機,看到身邊的老姐妹們用智能機,也買了一臺。何女士就手把手教會婆婆使用微信語音聊天,還幫婆婆加入了姐妹們的群。
不久她發現,婆婆每天有空就捧著手機聊天,看信息,樂此不疲。“她居然也開始轉那些謠言了,大多和醫療、食品安全有關。有些確實有點道理,但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啊。我們跟她說,她就笑笑,說寫得挺好的。”“有一次,她買回來一堆莫名其妙的草藥,回來就熬水喝,說是朋友圈看到的,可以降‘三高’。”何女士當即覺得事態嚴重,勸婆婆說高血壓不要亂吃草藥。但婆婆嘴上答應,還是偷偷熬藥。
眼看一天天過去,何女士“急中生智”,故意說預約了一個知名醫生,專治“三高”的,帶婆婆去檢查。在醫生那里,她順便把婆婆煮草藥的事咨詢了一下,醫生馬上提出反對,說草藥并不能替代降壓藥。醫生向她們普及了“三高”知識,這次婆婆終于信了,回家就把草藥扔了,還是專業更有說服力。
謠言盤點
每月轉發5條以上謠言八成是超50歲中老年人
據相關統計,截至去年9月,登錄微信的月活躍老年用戶達到5000萬人,這一數字仍在大幅增長。調查顯示,每個月轉發5條以上謠言的用戶,80%都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
導報記者梳理發現,健康養生、食品安全、奇聞異事以及熱點事件等類型的網絡謠言,是中老年人關注的重點。此類謠言素材和生活息息相關,多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吸睛。
這類謠言具備以下特征:1.引導關注和轉發。文章末尾都會附上二維碼,添加諸如“趕緊擴散轉發,讓親戚朋友知道真相”之類的語言;2.導入第三方平臺。多數會留有導入第三方平臺的“閱讀原文”按鈕,將人們引導至其他平臺添加關注;3.是流量主和廣告主盈利。依托謠言積攢的高粉絲量吸納廣告,通過廣告賺點擊量或廣告主文案盈利,不惜違法制造“關懷式”“事件類”等謠言;4.引導購買實物。很多謠言文章的末尾都會附上養生食品藥品或健康微課宣傳圖片和購買鏈接,通過轉發打折或發放紅包等方式誘惑人們購買。
專家分析
晚輩要多一些陪伴讓長輩找到歸屬感
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張文麗老師認為,對于父母們轉發的謠言,子女們往往會出現兩種極端傾向:有的子女剛開始會給父母解釋,解釋不通后演變成爭吵,結果“子女不想看,父母不愿聽”;更多子女秉持“放任”的態度,只要不牽扯到生命財產安全等問題,任由老人轉發。
如何對待長輩的“傳謠”?張老師支招:
第一,尊重父母長輩,別試圖挑戰長輩的世界觀。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和語言去試圖說服長輩,他們可能不完全理解。另外,不要用斥責的語言來試圖扭轉長輩的觀點,適得其反。
第二,辟謠要抓大放小。比如針對食物相克的謠言,“相信了只不過是少吃一點,犧牲口福,沒必要如臨大敵。”但是,若謠言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就要關注。對于怎么治愈癌癥、吃什么可治療病之類的必須抵制。
第三,讓長輩從他們感覺可信的渠道比如權威媒體獲得信源。
第四,讓“清醒”的長輩成為“意見領袖”。長輩有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廣場舞社群,正是食藥醫療類謠言傳播最多的地方之一,這個社交圈對于他們來說是最可信的。如果能讓“父母朋友圈”擺脫謠言,那么請鼓勵他們去廣場舞社群中傳播正確的信息。
此外,社交網絡在虛擬空間上的“缺場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機能的限制,又讓他們在朋友和親人處找到歸屬感,子女應該多一些陪伴。
導報記者林毅彬/文陶小莫/漫畫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微信朋友圈文字太多被折疊怎么辦?張軍解釋朋友圈被折疊原因2019-03-29
- 張軍解釋朋友圈被折疊原因,教你發朋友圈如何避免被折疊成一行2019-03-29
- 新曲《朋友圈》刷爆朋友圈 “松柏女團”成廈門新晉校園明星2019-02-28
- 泉州涂門街現“煙龍”?假的!2019-02-12
- 莆田三歲女孩在錦繡花園小區被拐? 警方:系謠言2019-02-11
-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態?不發朋友圈的男生女生正常嗎?2019-02-11
- 年底拐賣小孩謠言多 辟謠達人提醒:切勿讓好心成了“幫兇”2019-01-31
- “三無”人員可落戶廈門?謠言!2019-01-24
- 漳州東山禁海100天? 警方:謠言!2019-01-10
- 如果古人有朋友圈他們會發些什么?2019微信朋友圈最火的語句匯總2019-01-1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企業下月可領穩崗補貼 近期可在人社官網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