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將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圖為山水相融、綠意盎然的廈門城區。
馬鑾灣生態修復工程不斷取得成效,帶狀公園成為市民樂享綠色生態的好去處。
廈門四季有花,一季一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筼筜湖,白鷺與人和諧共生。
上李水庫改造成為公園,依山傍水,適合市民前去親近自然。
海峽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吳海奎 本版圖/本報記者張奇輝 王火炎 黃少毅 張江毅)又是一年春風綠,今年春來綠更濃。今天,我們迎來了全國第41個植樹節。
三月的廈門,繁花吐蕊,春色滿城。放眼望去,綠色在城鄉深度蔓延,美麗在沃野繽紛生長。在馬鑾灣新城,通過生態修復,從鹽堿地上建起來的首段帶狀公園,海風輕拂,草木初萌,公園融入了海綿城市的生態理念,即使下雨天,走在園內也不容易濕鞋。而在島內的萬石山北麓,新開放的上李水庫公園,依山傍水,野趣橫生,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親近自然的“網紅”景點。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坐擁山海湖島等良好的生態自然稟賦,廈門市委市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提出的“成為‘生態省’建設排頭兵”的囑托,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的生動贊許,猶在耳畔,不斷激勵著廈門人奮勇前進。
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生態園林城市是在園林城市基礎上的提升和發展階段,是城市建設和管理進入生態文明新時期的一種先進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市政園林局等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沖勁干勁,開展創生各項工作,并以創生為抓手,補齊短板,加快完善園林綠化和市政設施,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新一輪發展格局中,推動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以綠為美 持續打造“怡人的綠”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如今生活在廈門,推窗望綠、行路見蔭、移步異景。綠色,已經成為美麗廈門的底色。
不過,廈門的綠,并非與生俱來。據廈門市園林植物園榮譽主任、85歲的陳榕生回憶,三四十年前,廈門的園林綠化水平還比較落后,市區內幾乎看不到成片綠色,行道樹的品種也僅有四五種。“那時候,很多人還上山砍柴燒火、開山取石,島內的幾座山,都成了‘癩痢頭’。”陳榕生說。
上世紀80年代,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注意到亂砍濫伐現象后,迅速作出部署,及時遏制了這些亂象。他說:“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還主持編制《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清潔、文明的海港風景城市”。
一手抓保護,一手抓建設,廈門綠化事業逐步駛入發展的快車道。1996年,市人大就制定了綠化條例,這是廈門獲得特區立法權后,最早頒布的法規之一。廈門持續開展造林綠化,不斷加大投入,一座座荒山,披上綠衣,一條條道路,成為綠帶。1997年,廈門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3年,廈門在全省率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這些都成為廈門人引以為豪的綠色招牌。
2016年,廈門遭遇超強臺風“莫蘭蒂”的重創,園林綠化首當其沖。廈門人的愛綠護綠意識,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無數廈門市民走上街頭、走進公園,參與扶樹、救樹,最大程度地搶救了廈門的綠化成果。
按照“恢復+超越”的要求,在災后的精細化提升下,廈門被臺風刮走的“顏值”重新上線,并刷出新高度,提升后的街巷甚至更加楚楚動人,新家園處處充滿“綠意”“詩意”。
近者悅,遠者來。怡人的“廈門綠”,已然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廈門的“魅力值”。
以民為本 家門口公園越來越多
在廈門,逛公園,是許多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高品質的公園,建在了市民的家門口,島內島外的公園布局,更加均衡。
每天傍晚,家住海滄新陽的陳梅英都要去新陽大道旁的馬鑾灣帶狀公園散散步。“以前,整個新陽都沒有一座像樣的公園,要逛公園,只能到海滄生活區或者廈門島內。”陳梅英說,“現在家門口就有這么好的公園,實在太幸福了。”
馬鑾灣帶狀公園是馬鑾灣新城開發建設的重要公建項目,2018年,公園的首段建成開放。四季花林、景觀性干沙灘、彩色透水路面、船型觀景平臺……公園高顏值的景觀、人性化的設施吸引了許多市民的目光。“不僅周邊居民愛來這里逛,很多島內居民也特地跑過來游玩。”公園管理方說。
廈門寸土寸金,卻舍得拿出好地塊建公園。上世紀90年代,筼筜湖湖心島避免了大規模商業開發,而是建成白鷺洲公園,成為當時廈門最大的全開放廣場公園。位于海滄大橋橋頭堡的大屏山,原本規劃成星級酒店,不過,這塊項目用地卻與生態控制線產生了矛盾,最終,廈門選擇生態優先,將其建為郊野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親近自然的好去處。據統計,目前,廈門大大小小的公園有近200個,按照規劃,未來幾年還將增加到300多個。
2018年9月,任職于廈門一家銀行機構的李文來,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仙岳公園“市民園長”。擔任市民園長后,李文來每天下班后就到公園里走走看看,參與公園園容園貌、安全秩序的管理工作,他還吸納了一批熱心市民加入志愿者隊伍,共同參與公園管理。
“共謀、共建、共管、共享、共評”的治理理念,在“市民園長”模式中得到了生動體現。自2016年南湖公園率先選出“市民園長”后,廈門已經有6座公園推行這一管理模式,公園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來,綠色低碳健康的慢行方式,受到市民的廣泛青睞。廈門順勢而為,大力開展慢行系統建設,先后建成了天馬山綠道、海翔大道綠道、新陽大道慢行系統、同安東西溪慢行系統等。
全長約23公里、串聯起本島“八山三水”的健康步道,備受市民期待。今年,廈門將大力推進該項目的建設,確保今年10月全線建成投用;此外,廈門還將推動實施本島西海岸濱海慢行道景觀提升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慢行系統,讓市民更有獲得感。
修復生態 做好“顯山露水”大文章
水清岸綠、白鷺成群、繁花似錦的筼筜湖區,是廈門的“城市綠肺”和“城市客廳”,不過,在三四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圍海造田行動,筼筜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周邊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垃圾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湖區,水質急劇惡化,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1988年 3月 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了關于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整治機制,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
30多年來,廈門始終按照20字方針,對筼筜湖進行了四期大規模的整治,筼筜湖湖區生態平衡已得到修復,從臭水湖變成“城市客廳”,成為市內一顆綠色明珠、群眾喜愛的文化休閑中心;湖區周邊也成為廈門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成為廣大市民日?;顒拥墓部臻g。
筼筜湖的生態治理成功,是廈門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的一個片段。2017年,廈門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之后,設立“城市雙修”項目55個,通過實施“城市雙修”試點,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市民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地方越來越多。
2017年,廈門全面推行河長制,全面開展流域安全生態水系建設。發源于天竺山的過蕓溪,是海滄的母親河。過去,由于污水亂排,河道亂占,造成流域水質差,還嚴重影響防洪排澇能力。過蕓溪生態修復改傳統的“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經過整治,如今的過蕓溪,河道寬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一條原生態的綠色安全水系。目前,廈門島外9條溪流的生態整治和保護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廈門多山,境內主要有山峰124座,歷史上受損山體32處,總面積約303.62公頃。目前,廈門已完成破損山體生態修復28處,修復面積約288.92公頃,修復成果維護保持率達95.2%。
廈門因海而生,因海而興,海洋是城市的寶貴資源。廈門海洋生態發展歷程中走過的每個階段,無一不被打上了深深的“生態”烙印。近20年來,廈門大規模清退水產養殖,東西海域整治面積達160平方公里,累計修復岸線30公里,實施4條海堤開口和海域清淤,種植紅樹林近60萬平方米,通過一系列大規模整治工程,“先天不足”的部分海域環境已得到顯著改觀。
先行先試
提升城市承載力宜居度
每天早上7點多,湖里翔鷺花城三期的孔阿姨總會準時提著兩袋垃圾下樓,一袋是廚余垃圾,一袋是其他垃圾,隨后分別投放到綠色和橙色的垃圾桶內,對她來說,這已經成為日常習慣。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卻事關人居環境的改善,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近年來,廈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廈門模式”。目前,廈門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0%以上,參與率達80%以上。
在大力開展垃圾分類的同時,廈門也不斷完善環衛設施,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目前,廈門已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廚余垃圾處理廠、有害垃圾處理廠、大件垃圾處理廠等多種設施組成的分類處理體系。今年底,東部(翔安)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將建成投用,屆時,廈門有望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同時,通過焚燒垃圾,還能產出更多的綠色清潔能源。
地下綜合管廊,是筑牢城市里子的民生工程,有利于保護供水供氣供電等“生命線”。作為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廈門通過三年的努力,已超額完成試點任務,試點區內完成土建廊體29.23公里,完成入廊管線總長423.20公里,2018年11月,在住建部、財政部組織的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績效評價中,廈門再獲第一,實現了“三連冠”。
海綿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在城市中的具體體現,是解決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及水資源問題的新方向,是探索如何共建生態文明宜居家園的新途徑。2015年,廈門獲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三年多來,廈門堅持全市域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在治理內澇積水、消除水體黑臭、改造老舊小區、建設海綿公園等方面實施了一大批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明顯增加。
作為全國“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唯一的副省級城市,2017年,廈門市政府頒布政府規章《廈門市多規合一空間規劃管理辦法》,構建了全市統一的空間信息管理協同平臺,實現建設項目、規劃、國土資源管理信息,以及環保、海洋、林業、水利等部門規劃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實現各部門業務的協同辦理。
創新機制
推動行業管理上新臺階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是進步的源泉。近年來,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進一步厘清行業發展思路,注重創新管理機制。通過創新,行業規范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正在不斷顯現。
圍繞綠化“種什么、怎么種、怎么管”的問題,按照“國內一流、一路一景、一城一色”的總體要求,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編制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建設導則,結合《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相關條款要求,制定完善綠化標準規范、考評機制和平臺。
誠信激勵、失信懲戒。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出臺了《廈門市園林綠化施工企業信用評價實施辦法(試行)》與《廈門市園林綠化施工企業信用評價操作細則》,建立園林綠化施工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平臺,對全市500多家園林企業實施信用評價,主導開展信用評價的實施。
建立城市道路綠地養護專項考評機制。出臺了《廈門城市道路綠地養護專項考評辦法(暫行)》,委托第三方對全市主次干道的綠化進行考評,實現道路綠化巡查工作的系統化、獨立化和常態化,建立權責統一、分工明確、管理規范、反應迅速、監督有力的綠化養護監督管理制度,以專業化考評促進綠化養護精細化管理再上新臺階。
創新推動市政園林立法工作。2017年以來,《廈門經濟特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和《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先后頒布實施。其中,《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被稱為“廈門史上最嚴的園林綠化指標控制條例”,規定了永久保護綠地制度,建立景觀效果評價制度,實行園林綠化工程質量負責和責任追溯制度、園林綠化考評考核制度等,強化全過程全鏈條的制度設計和監管,為行業管理提供了抓手,為在新起點上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背街小巷是城市管理的神經末梢,其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出臺辦法,對背街小巷衛生保潔進行專項考評,由過去以“看”為主——憑直觀感受來評價,變成了“過磅稱重”“以克論凈”的方式,根據考評結果實行獎優罰劣,背街小巷市容環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如今的廈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城鄉環境持續改善,城市承載力宜居度持續提升。廈門,正朝著成為國家生態花園城市的目標奮勇前進。
亮彩
數字
43.59%
近年來,廈門大力開展“綠化、彩化、花化、文化、變化”建設,推進“四邊”綠化、推廣立體綠化,持續打造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廈門建成區綠地率從37.34%提升至40.92%,綠化覆蓋率從41.84%提升至43.59%。2018年,廈門頒布了新的《廈門經濟特區城市園林綠化條例》,為推進園林綠化事業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49061畝
2018年全市完成營造林面積49061畝,完成省政府下達年度任務27450畝的178.7%,其中:植樹造林面積18421畝;森林撫育面積30640畝。
2018年全市完成義務植樹工日數81萬個。在義務植樹月期間,廈門各區各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義務植樹綠化活動,倡導全民參與國土綠化,掀起了全社會植綠愛綠興綠的熱潮,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回眸
2018
廈門綠化“成績單”
(一)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18年,廈門扎實推進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各項工作,經過努力,已基本達到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相關考核指標要求,2018年9月30日省住建廳向住建部報送了廈門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推薦函及有關申報材料。
(二)全面開展宜居環境綠化建設。2018年全市新建及改造提升園林綠地面積532公頃,完成49.2公里綠道建設。完成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公園,城區街頭小綠地、立體綠化、城市片林。完成第二輪園林綠化提升,完成島內15座天橋三角梅綠化彩化。結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圓滿完成了全省第六屆菊花展。做好廈門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集美大學百年校慶等重要活動的綠化彩化氛圍布置,充分展示廈門“高顏值”景觀效果。
(三)大力推進建設。新建新陽大道帶狀公園(馬鑾灣帶狀公園)、美峰生態公園、環東海域濱海帶狀公園、鼓鑼公園水系下游段河道公園等,改造提升雪樵公園、寧寶公園等,推進同文頂社科文化園、廈大一疊書雕塑及周邊綠化景觀等小游園、街心公園建設。
(四)超額完成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任務。2018年全市完成營造林面積49061畝,完成省政府下達年度任務27450畝的178.7%,其中,植樹造林面積18421畝,森林撫育面積30640畝。
(五)順利通過國家森林城市復查驗收。2018年,廈門積極對接上級林業部門,整理上報自查報告與復查臺賬,經過專家綜合評審,于2018年11月份順利通過國家森林城市復查驗收,再次成為我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復查的城市。
(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2018年全市完成義務植樹工日數81萬個。在義務植樹月期間,市四套班子領導、各區各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義務植樹綠化活動,倡導全民參與國土綠化。同時,廈門還持續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
展望
2019
廈門綠化重點工作
2019年,廈門全市綠化工作將繼續以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加快推進、道路綠化建設,打造“高顏值”的廈門綠化景觀,迎接國家創建生態園林城市評審與驗收。
(一)推進綠化依法管理。制定《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相關的配套政策,使行業管理有法可依,推動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綠化信用評價工作,同時開展新一輪的信用等級評定。
(二)持續做好宜居補短板。充分利用邊角地、街頭小綠地建設社區公園和小游園,重點推動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統建設,分批實施林相改造,串聯山、水,使城市更宜居。
(三)推進“雙千億”工程。指導各區各單位生成謀劃新的綠化項目,重點推進環東海域新城、馬鑾灣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片區綠化建設。
(四)繼續推進公園建設。推進集美區蔡林社區公園、西濱公園、杏北公園等社區公園以及與小游園、街心公園的建設提高。同時,加強城市中心區、老城區等園林綠化建設和改造提升。
(五)持續做好精細化養護。實施道路綠地養護專項考評,將養護關鍵環節如施肥、修剪、除雜、病蟲害防治等操作落到實處,對道路綠化養護效果優良的一線養護工人給予獎勵,鞏固和提升園林綠化景觀效果。
(六)統籌城鄉綠化發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保護好鄉村的綠水青山,實施“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和省級森林村莊,努力打造城鄉優美宜居環境。加強鄉村古樹名木保護,因地制宜建設古樹小公園。
簡介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被稱為升級版的“國家園林城市”,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組織評審和授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注重城市生態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設管理綜合水平的提升、城市為民服務水平的提升,考核評估指標也更為嚴格。
廈門于1997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09年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并寫入2018年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廈門已于2018年9月向住建部報送了有關申報材料。
今年是“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評審年,也是創建工作最關鍵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廈門創建的各項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中,爭取在今年底通過住建部綜合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廈門首個臨空跨境電商作業場所啟用 每單縮短24小時物流成本每公斤減1元2019-03-29
- 廈門二維碼門牌管理運用走在全省前列 “廈門模式”頂呱呱2019-03-29
- 廈門市自貿工作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召開2019-03-29
- 臺灣至俄羅斯物流新通道開通2019-03-29
- 廢棄利樂包化身“七彩蝶” 近5000學生動手變廢為寶2019-03-29
- 廈門機場跨境電商監管中心正式啟用2019-03-29
- 廈門市自貿工作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召開2019-03-28
- 連續11年位列第一 臺灣水果“登陸”廈門口岸最便捷2019-03-28
- 行內糾紛“內行”解 廈門已建立410個專業性調解組織2019-03-28
- 房源靠譜!廈門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官方平臺已通過專家驗收2019-03-28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企業下月可領穩崗補貼 近期可在人社官網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