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師培訓為何存在“福利”變“負擔” 形式要更加多樣化
-一些比較好的培訓、名師講壇“一票難求”。圖為在廈門舉行的兩岸經典教材研討會上,著名學者孫紹振受邀“傳經送寶”。
-好的培訓能激發教師的教學興趣和熱情,督促他們提高教學能力。
-一些教師培訓為何存在“福利”變“負擔”的問題,本報與您一起關注
-業內人士建議多征集一線教師意見和需求,培訓形式要更加多樣化
教研、培訓是教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進業務提升的好事,但為何有的老師高興不起來?
海峽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郭文娟林珊 圖/郭航)近日,有老師向本報說出了她心中的煩惱:很多學校都會請名師專家進校園,但學校往往有名額限制,采用“隨機派送”的方式,自己想去的去不了,去的又不一定感興趣。也有老師說,有些培訓內容重復,針對性不強,已經從“福利”變成了“負擔”。
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變這種現狀,讓教研、培訓更有針對性、更高效呢?
難點1
眾口難調 想去的去不了,去的不一定感興趣
“看了微信才知道有‘干貨’。”在翔安某小學任教的黃老師,近日從一所兄弟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上發現了一場五年級語文教材講習研討活動。可惜,活動早已結束。
今年是黃老師入職的第四年。她說,入職第一年,各級各類培訓非常多,有些課確實講得好,讓人受益匪淺;但是,也有一些課太枯燥乏味。工作幾年后,培訓機會漸漸少了,很多培訓通知下發到學校,要么是限定某些人群能參加,要么是名額“隨機派送”。因此,往往是“想去的去不了,去的又不一定感興趣”。
記者采訪中,不少老師反映,很多培訓是學校直接安排的,老師沒有太多的選擇權。還有一類是重復培訓,讓一些老師頭疼不已。比如,有一些省級學科培訓限定只有高級教師能參加,但是一個學科的高級教師也就一兩人,有的老師連續多年參加同類型培訓。這樣的培訓,對他們來說反而成了負擔。
“一般來說,學科性培訓針對性比較強,通識性培訓往往會眾口難調。”島內某中學教科室主任說,有些好的講座一票難求,上級主管部門限定了名額,學校想多報一些人上去,也會被“刷”下來。
難點2
很難走心 大多數培訓技巧談得多“心靈”卻說得少
某小學一名語文老師說,她入職6年,參加的培訓很多。不過讓她遺憾的是,6年來只得到一次外出培訓的機會。
該老師說,廈門本地的培訓、教研以轉型課堂教學和提升學生應試技巧居多,講的都是怎么傳授知識。“其實,課堂上,學生是最大的變量,演講者雖然關注學情,但真正俯下身子去思考學生到底愛不愛語文的并不多。”該老師說,也就是說這類培訓技巧談得多,“心靈”說得少。
“‘走心’的培訓,演講者特別感染人的其實不多。”該老師坦言。她說,6年來,唯一一次去上海的培訓倒是讓她受益匪淺。她說,參加那次培訓的一線教師每人上15分鐘微課,看別人怎么教,收獲很大。除了探討教學技巧外,也談辦學特色、教學理念、班級管理,比較全面。“感覺一下打開了思路,開眼看世界。”該老師說。
該老師說,外出培訓的機會相對有限,而在廈門本地舉行的比較好的培訓、名師講壇等也未必有機會參加。比如,去年1月在廈門一中舉行的2018年全省首場教學開放活動,有很多“教育大咖”參加,她也很想去,但是學校沒安排她去,讓她覺得很可惜,“雖說是近水樓臺,但也看不到月亮”。
難點3
形式單一 不是上課就是聽講座考察走訪類的比較少
集美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說,他從教近20年,參加過無數次培訓,特別是近三年來,專業領域、行政管理等各種培訓更多了。
他認為,目前的一些培訓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培訓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有些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在本專業領域全國領先,但有些水平比較低。他說,作為參加培訓的學員,希望在有限的機會和時間里,接觸更多精品。老師也和學生一樣,參加培訓時,希望上課的老師口才好、表達能力好、有幽默感等。二是,培訓的一些課程設置比較單一。不管是外出培訓,還是市內培訓,都是在室內,不是上課就是聽講座,考察、走訪類的比較少。他認為課程的設置應該更多樣化并加強實用性。
“真正的‘大家’不是培訓出來的,真正的名師應該學會內化。”該老師說,不能只為了培訓而培訓,培訓的意義應該激發老師的教學興趣和熱情,督促老師去提高教學能力,“逼”著他們成長進步。
建議
培訓信息集中統一發布
在線直播讓更多人受益
不少教師培訓信息沒有提前公布,導致想去參加的老師錯失機會。在翔安任教的黃老師說,有一次,她從朋友圈獲知,有一場她很感興趣的講座在附近的學校舉行,但已經趕不上了。“如果能有一個平臺,統一發布這些講座、培訓信息,老師們不就可以自主選擇?”她說。
一名不愿具名的教研員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能否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解決當前教師培訓的一些難點?”她說,比如,各級部門、學校的培訓信息能否打通?市級、區級、校級的培訓信息能否集中發布在一個平臺上?能否開放部分名額供大家“搶課”?能否借助在線直播讓更多老師受益?
至于培訓形式和內容,還有老師建議,多征集一線教師的意見和需求,培訓信息要及時公布,形式也要更加多樣化。
鏈接
做好培訓前的調研
因人而異分層實施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展》刊物上曾刊發一篇文章——《把培訓“福利”發給最需要的人》。這篇文章指出,當下的教師培訓存在一個現象:被培訓者往往視培訓為“義務”和“負擔”。教師培訓,有時似乎成了教育主管部門“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文章說,問題的根源在于眾口難調。怎么辦?除了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一雙“發現者”的眼睛、帶一個“饑餓者”的胃口參與培訓外,主管部門也必須做好訓前調研工作,因人而異,合理安排,分層實施,把培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相關新聞
實施“互聯網+教師培訓”
探索“人工智能+教師教育”
不久前舉行的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市教育局發布了今年十一項改革攻堅行動,其中就有一項“教師培訓改革攻堅”的內容。
據了解,市教育局將針對目前我市教師培訓工作的熱點、難點、焦點,進行一些改革。比如,實施“互聯網+教師培訓”,探索“人工智能+教師教育”工作,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為教師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支持。創新培訓培養機制,啟動首批市名師工作室建設,開展教師發展示范校建設等。
市教育局人事處負責人表示,目前還處于調研階段,預計今年七八月,我市將出臺新時代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企業下月可領穩崗補貼 近期可在人社官網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