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沒使用公筷 全家染上感冒!春季傳染病多發 警惕“口口”傳播
海峽網4月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李方芳) 春季傳染病多發,其中不乏來自餐桌上的“口口”傳播。醫生提醒:多種感染性疾病可能通過餐具“ 病 從 口入”,特別是使用筷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觸筷子,大家在一個盤子里夾菜,容易交叉感染幽門螺桿菌,從而導致胃病發生,甚至胃癌發生。
提倡用公筷 “你們嫌我臟?”
其實倡導“公筷行動”,在廈門大多數公共就餐場所,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小眾聚餐和家庭用餐中使用公筷或專用餐具,相對比較少。
方先生是一名醫生,在他家,家人都有專用碗筷和公筷。他說,媽媽剛從老家來廈門時,用餐時不停用自己的筷子在盤子里夾菜吃,還夾給3歲的孫子吃。方醫生就稍微大聲提醒:“媽媽,吃飯要用公筷,這樣不衛生。”
“啪!”一聲響,媽媽當下就撂下筷子,大發雷霆:“還把我當媽不?嫌我臟就不吃了!”隨即,媽媽起身真不吃飯了。老人家活了大半輩子,她可能想不通,不過是一個衛生習慣而已,難道真有這么嚴重?
方醫生說,他后來反省自己可能把話說重了,與家里人溝通也是一門學問。他從醫學的角度,耐心和媽媽分析道理,慢慢的,媽媽就接受了。結果之后給媽媽查幽門螺桿菌,的確有感染,經過治療后,這么多年過去了,媽媽也沒有得胃病。方醫生感嘆:改變傳統觀念,樹立良好“公筷意識”,健康用餐,使用公筷,從我做起。最好倡議“公筷日”,讓“公筷意識”深入人心。
沒使用公筷 全家染上感冒
中國人歷來的飲食習慣,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而公筷,用或者不用,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導報讀者小杜不久前就向記者訴說了藏在心里的煩惱,她有個未滿周歲的孩子,因為工作忙,婆婆特地從外省來和小兩口住在一起,幫忙做家務帶孩子。婆婆勤快又疼愛孫子,這讓小杜感激不已,但是每次給孩子喂食時,她總是習慣自己先嘗一口試試冷熱,再喂給孩子吃。這個習慣讓小杜很難受,但每次想提醒婆婆,又怕老人家傷心,就又將話咽了下去。
前不久,婆婆受寒感冒了,那幾天她倒是小心翼翼沒有再嘗孩子的食物,但是一桌子上吃飯沒使用公筷,小杜夫妻也開始鼻塞聲重,最終寶寶也沒“逃脫”跟著一起感冒的命運。從那之后,小杜家里就開始用起了公筷。“其實親情和衛生不矛盾,都怪我自己想太多了,老一輩并不是不明事理。你的態度和語氣要讓他們覺得使用公筷并不是嫌棄他們,而是為了這個家庭的健康和營養。”小杜說,現在一家四人吃飯,婆婆就會拿出五份餐具,孩子更是專碗專用。
經常在外吃 得了急性肝炎
30歲的羅女士是一名銷售人員。她說,平時應酬比較多,去餐廳用餐,基本上大家都能做到使用公筷,特別是舀湯水之類的,但是在盤子里夾菜時,就不分那么細了。跟幾個好朋友去吃火鍋,盡興時,大家都各自伸著筷子在鍋里翻找喜歡的食物。 2017年,羅女士突然發熱、腹痛、腹瀉,還經常性惡心。一檢查,原來得了急性甲型肝炎。雖然后來救治及時,已經康復了,但至今想起,羅女士仍然心有余悸。
廈門市第五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周東生表示,如果長期和甲肝和戊肝患者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過唾液等傳染到健康人身上。特別是6歲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易因共用碗筷接觸手足口病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糞便而發病。幼兒園專碗專用分餐也是非常重要的。
幽門螺桿菌 兒子被母親傳染
沒有養成用公筷的習慣,帶來的還不單單是感冒的互相傳染。在廈門市第二醫院的體檢部門,一位父親陪著自己17歲的兒子來做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我的母親以前因為胃病來治療過,醫生說她有幽門螺桿菌,除了吃藥治療之外還建議要用公筷,但是我也沒放在心上,時斷時續地用了一段時間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位父親說,不久前自己體檢時發現也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這才開始擔憂起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連忙帶著孩子也來做個檢查。
對此,廈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表示,混用碗筷確實可能會引發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其中,幽門螺桿菌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幾率也提高,因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不分餐的話筷子就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中國人普遍喜歡聚在一起吃,所以感染幾率要比發達國家高。建議從預防疾病的角度,最好使用公筷,或分餐制。
養成好習慣 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對于經常在外吃飯,不注意衛生,筷子可能成為病菌傳播媒介,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廈門市第五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方松林也表示認可,他說,幽門螺桿菌是一微厭氧,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細胞間隙。約50%感染率。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傳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糞便里。
幽門螺桿菌進入胃部后產生毒素,損傷胃粘膜,導致胃潰瘍、胃炎、胃癌。主要癥狀是反酸、燒心、口臭、上腹部隱痛、消化不良、日漸消瘦等,病程緩慢,但易反復發作。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成人感染有所不同。兒童感染者發生嚴重疾病的幾率很低,大部分感染后沒有明顯癥狀,少部分有腹部不適,如惡心、嘔吐、反酸等消化道癥狀。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后,再感染率較低。兒童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大約10%,而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不經治療,不可能自發清除。
在此,方松林也提醒大家平時要注意飯前便后洗手,食物要經過高溫處理,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吸煙,不飲酒,家里有感染患者應選擇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禁止口對口喂孩子,牙具定期三個月換一次。“除了幽門螺桿菌,像霍亂、細菌性痢疾、傷寒、手足口病、甲肝、戊肝等腸道傳染病都會通過餐桌上的飲食而傳染。而在就餐時使用公筷,就能很好地預防這類腸道傳染病的傳播,從而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所以不管是在家庭用餐還是在外就餐,都應該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這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健康提醒!4月注意預防這4種傳染病2019-04-02
- 福建公布2月份傳染病疫情 8人死亡2019-03-22
- 妙齡女常感冒竟是尿毒癥晚期 醫生:年輕患者增多2019-03-14
- 廈門疾控專家:冬春季傳染病高發 預防知識從娃娃抓起2019-01-11
- 最新!福建發布上月傳染病疫情!本月這些病千萬要當心!2019-01-11
- 福建人注意!12月,這些傳染病可能多發2018-12-19
- 福建疾控提醒:11月小心這些傳染??!流感高發季來了2018-11-09
- 廈門街頭多長袖棉衣已上架 氣溫降低感冒的也多了2018-10-18
- 25人死亡!福建發布最新傳染病疫情!近期福州人要警惕這些病2018-10-15
- 秋季咳嗽可能拖很久 誘因多是外感燥邪2018-10-04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打工妹抱早產兒深夜流落廈門街頭 市民發現后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