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海天公司的橋吊司機遠程操控國內第一臺經過智能化改裝的傳統橋吊,展現了傳統碼頭的未來智能化改造方向。福建日報記者施辰靜 攝
廈門“e政務”便民服務站功能不斷豐富,網點不斷完善,打造廈門市民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福建日報記者施辰靜攝
海峽網4月28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潘抒捷)今年初,廈門在第九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上榮獲“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十周年領軍城市獎”。大會組委會認為,廈門解決了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協同的痛點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信息孤島,在全國率先突破了智慧城市難題。
這個獎項是對廈門信息化建設的肯定。作為全國首個信息共享無障礙城市,廈門以數據匯聚、數據共享為核心開展工作,實現政務數據應匯盡匯、共享開放,推動智慧城市不斷向深層次發展。這不僅助力民生服務,也帶動軟件信息、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數字經濟取得長足發展。
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
政務數據共享是“放管服”的前提和基礎。廈門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尤其在推進政務信息共享方面成效顯著。“我們從頂層設計、業務協同入手,實現了政務數據應匯盡匯和信息無障礙共享。”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童平平說。
按照頂層設計,廈門由市信息中心建設管理政務數據中心。政務大數據匯聚公共服務、信用體系建設、全民健康保障等14個重點領域的7217類1.45億條數據,包括人口信息、營業執照信息、社保卡信息、不動產信息等;建成市民、法人、空間、信用、視頻等基礎數據庫,入庫數據超2億條,每月更新數據近90萬條。
數據中心實現了政務數據應匯盡匯,而信息無障礙共享則需要一個信息共享、數據同步、業務協同的信息通道。為此,廈門搭建了跨部門、跨層級的政務信息共享協同平臺。童平平表示,平臺就像一座“立交橋”,接入單位在此既可以共享自己的信息,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其他單位共享的信息。
平臺是共享的基礎,但政務數據共享的痛點和難點在于一些部門出于信息安全和保護隱私的考慮,積極性不高。童平平告訴記者,廈門采用“沙箱模式”突破,讓共享信息“可用但不可見”。以積分入學辦理為例,申請人只需在網上填寫社保、務工、房產等相關事項的申報,系統便會將信息打包送到各有關主管部門進行在線核驗,再把信息是否一致反饋給經辦人。換句話說,經辦人只看得到結果而看不到內容,這就打消了大家的顧慮。
童平平告訴記者,廈門以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如今已完成部門間的無障礙數據共享,每天都有大量數據在部門間流動。據介紹,自共享協同平臺建立以來,已建立完成73個交換通道,平臺數據累計調用超3億次。
這個平臺支撐了公共安全、“多規合一”、12345市長熱線等業務應用大平臺,提高了效率,也有效地節約了社會資源。以生育險領取為例,以往申請人需要攜帶結婚證、身份證、銀行卡、醫學出生證明等材料到窗口辦理,如今只需要在手機上就可即時辦理。而像積分入學申報系統,由多個部門主動打破信息孤島,直接實現數據互認,每年可節省社會成本3000多萬元。
推出創新應用,優化便民服務
打開手機,點擊“家住廈門”App平臺“小區自治”模塊中的“在線投票”功能,就能輕松快速地在線上完成投票,不僅投票過程不受空間時間限制,還能實現候選人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去年7月,廈門市集美區文濱花園小區的住戶們,舉行了業主代表選舉,短短3天就完成了過半業主的投票工作,并很快選舉出新一屆業主代表。
支撐這場線上選舉的“家住廈門”App平臺,是一個由政府牽頭,業主、業委會、物業和社區四方共同使用的小區共治平臺。
“社區的各項事務和活動,在平臺上一發通知,業主們就能第一時間了解并參與,同時,業主的一些報修事項,物業也能通過平臺快速銜接,提高了服務效率,也提升了管理的規范化和精細度。”集美濱水社區黨支部書記孫全生介紹說。
該平臺榮獲“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十周年優秀案例獎”,并已率先在集美區的文濱花園、紅樹康橋、大學康城二里、濱水小區一號等6個小區開展試點建設,預計今年將在廈門全市推廣。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基于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的良好基礎,廈門不斷推出重點領域的創新應用,整合各類“掌上辦”事項,打造一批“掌上辦”平臺,助力智慧便民服務。
作為“一站式”服務的一個重要窗口,“i廈門”App逐步將各區、各部門分散建設的政務服務PC端、移動端、自助終端等各類基于互聯網、面向企業和市民的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整合,讓市民從“網上辦”變成輕輕松松“掌上辦”。截至今年4月,平臺已推出“隨手拍、政企直通車、權威資訊中心、即時在線評價”等4項政民政企互動功能,共接入應用15大類106項,推出醫療費用診間結算、積分入學、幼兒園報名、居住證在線申辦、赴金游辦理、白鷺分等廈門特色應用。
“我們還積極建設‘廈門市民卡App’,整合了醫社保、交通、醫療、文體、公共事業繳費、消費支付等功能,打造出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多卡融合’服務體系。”童平平說,廈門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信息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樣化服務,有效提升市民幸福感。
有序開發利用,助力產業發展
數據不僅向公眾開放,服務民生,也在規范有序的前提下提供給相關企業開發利用,助力產業發展。下個月正式上線的廈門市大數據開放平臺就是一個例子。
該平臺作為廈門市公共信息資源統一開放窗口,在重要領域實現可開放的公共信息資源向社會公眾集中、有序開放和規范利用,保障開放數據的權威性和安全性。第一批開放數據集超過700個、服務接口超過300個,涵蓋信用服務、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領域,與群眾生活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
“政務大數據的開放順應了企業的需求,可以促進政府數據社會化增值再利用,釋放數據紅利,助推大數據產業發展。”童平平介紹說。
4月25日,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共同指導,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人工智能·多媒體信息識別技術競賽”正式啟動了線上測試競賽工作,共有362支隊伍獲得了參賽資格,將進行995個項目的競賽角逐。
此次競賽為首個全國范圍大型人工智能領域競賽,競賽組委會已準備基礎測試數據集600萬條,以及用于目標樣例的人工標注數據集80萬條。競賽測試平臺采用在線沙箱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
童平平表示,目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訓練平臺,大賽正好能為參賽者提供數據平臺,通過把數據開放給相關企業,讓它們在同樣的數據集和同等條件下提升算法等技術。
“這樣的數據庫,比賽時是‘戰場’,平時就可以作為‘訓練場’,幫助企業加速成長。”童平平說,扎根廈門的這一大賽也將讓更多廈門企業受益,帶動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廈門的決策者看來,數據開放給企業,企業獲得提升,最終受益的將是整個城市的數字產業。目前,廈門已經為發展數字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2018年,廈門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493.02億元,同比增長16.38%。成功培育13家用戶數過億的互聯網企業,其中美圖、網宿、四三九九、咪咕動漫、飛魚等用戶數超過5億;美圖、四三九九、吉比特、美柚4家入選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此外,在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平板顯示產業、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廈門也取得了不錯成果。隨著技術應用場景的創新和挖掘,廈門還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黃仙妹
- 2019年度廈門市“最美職工”揭曉 十人獲表彰2019-04-27
- 廈門建設綠色物流城市2019-04-26
- 福建廈門金融司法協同平臺: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2019-04-26
- 兩地旅企簽訂客源互送協議 廈門游客5月游寧夏免門票2019-04-25
- 生態文明指數發布,福建省全國第一!廈門市全國第一!2019-04-24
- 廈門自貿片區:持續釋放改革創新紅利2019-04-23
- 雙自聯動,激發廈門“芯”動力2019-04-23
- 廈門片區:對臺先行先試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2019-04-23
- 第十五屆海峽旅游博覽會4月21日落幕 交易額達3.45億元2019-04-23
- 聚焦世界讀書日:去年廈門人均到圖書館2.47次2019-04-23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一女子每天遭遇“六合彩特碼”詐騙短信轟2019-04-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