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了特殊兒童贏得未來 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醫教結合見成效
心欣幼兒園的老師采取個性化施教,讓孩子們更好成長。
心欣幼兒園的老師指導孩子做基礎動作練習。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衛琳 郭睿 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近日,《中國教育報》在頭版以《為了特殊兒童贏得未來》為題,深入報道了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醫教結合”特色辦學取得的成效。這所隸屬市殘聯的專門招收聽障、孤獨癥和腦癱等特殊兒童的幼兒園,本身就很特別——心欣幼兒園同時擁有教育資質和醫療康復資質,相關業務分別由市教育局和市衛健委指導,是全國首家公辦醫教結合的特殊幼兒園。這一創新性的探索,突破了行業限制,搭建起醫療康復和早期教育的全部鏈條,托起許多孩子的成長夢想。
課程設計“醫教結合”個性化施教
“來,拉著我的手站起來。”6日下午,在心欣幼兒園的康復室里,小萍(化名)正在康復師的指導下練習站立。小萍出生時因缺氧而腦部受損,直到5歲還不會站立。她在心欣幼兒園學習快三年了,“現在能站能走,再過幾個月就要讀小學一年級了。”小萍的奶奶高興地說。
“這些年從幼兒園畢業的97個孩子,有58位在普通學校就讀。今年又有30多人要升入普通學校。”園長陳軍告訴記者,經過8年的摸索,心欣幼兒園不斷完善醫教結合辦學模式,建立起跨專業的團隊,以個案為中心,共同參與提供學生所需的服務,許多特殊孩子展現了喜人的進步。市殘聯康復醫院將門診延伸到心欣幼兒園,園內現有7名有資質的專業醫師和康復師。每天,特殊孩子既“上大課”,接受與普通幼兒園相同的藝術、語言、科學知識等培養,又“開小灶”,分別參加有針對性的康復個訓和專業治療。
在幼兒園的凍蠟工坊,杜麗萍老師正帶著兩名孩子制作果凍蠟燭,她說:“這可以鍛煉孩子的專注力、手部精細動作等。”心欣幼兒園有十幾間這樣各具特色的功能康復室,將康復訓練融入孩子喜歡的繪畫、水療、運動等活動中。“我們在設計個訓課時,除了做到專業和科學,還要考慮有趣,希望他們過一種幸福的康復教育生活。”心欣幼兒園教務處負責人劉曉彬說。
通過醫生、教師的全力配合,心欣幼兒園與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監控質量,摸索出了一套醫教結合的精準康復教育模式和康復課程,已形成《言語康復》《日常生活技能》《運動康復》和《藝術康復》等特色教材,這些課程為全國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優質康復提供了借鑒。
全能人才不少老師還是康復治療師
不同殘疾類別和程度的特殊兒童,各方面能力水平及表現可能有巨大的差異。“我們每學期開學和期末,幼兒園都會組織老師、康復醫生、家長一起為孩子做評估,持續對他們進行評估,基于評估結果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給出意見,為每個孩子單獨制定康復目標和方案。”陳軍說,心欣幼兒園的老師畢業于師范院校或醫學院,除了教師,還有聽力師、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等,一部分還是“雙師型人才”:既是康復治療師,又有教師資格證。幼兒園注重跨學科培養人才,對教師進行相關醫學康復課程的培訓,對在崗的醫生和治療師進行相關教育課程的培訓,鼓勵老師、醫師做懂綜合康復手段的全能手,又是精通某領域的專家。
家長也是心欣幼兒園的“編外教師”。“比如孤獨癥孩子有效的康復時間每周要達到25小時以上,這需要家長在課后一起來配合。”劉曉彬說,老師會在每天放學時和家長溝通康復教育的情況,第二天再根據家長的反饋進行指導。每學期,幼兒園老師和高校專家還會上門進行家庭康復指導。
融合教學“混齡混類”促共同進步
特殊孩子康復教育的目標是讓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融入社會。融合的理念在心欣幼兒園里無處不在。
康復實驗部(1)班里,6名孩子正跟著老師做語言游戲,聽到屬于運動類的詞語時,孩子們就拍一下手。“這個班級同時有聽障、智障、孤獨癥三類孩子。”陳軍說,心欣幼兒園剛建立時,是按照傳統以殘疾類別來給孩子分班,但問題很快出現了,“孤獨癥班級里,孩子們都沒有交流,這課該怎么上?”于是,心欣幼兒園轉變思路,改成“混齡混類”,一個班級有不同殘疾類型的孩子,入學時間也不一樣,反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因為每一類型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在一起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心欣幼兒園還積極創造條件讓特殊孩子回歸社會,與新景幼兒園、秀德幼兒園等共建,經常邀請普通孩子過來開展繪本表演、運動會等活動,也帶領特殊孩子到其他幼兒園參加主題活動。對于康復狀態較好、經評估可以去融合的孩子,心欣幼兒園和家長一起開展“轉銜教育”,讓孩子每周有部分時間去普通幼兒園融合,還可同時在心欣幼兒園進行專業康復,直到孩子能完全融入普校的生活。
【特寫】
曾經不會說話如今背起唐詩
5歲男孩小洋(化名)有聽力障礙,從兩年前開始,家住海滄的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坐一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心欣幼兒園上學。他的父親張先生說:“把孩子送到這里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來對了。”
張先生說,心欣幼兒園采取醫教結合的方式,每天都有醫生給孩子做聽力檢測,小洋的課表也是量身訂制。不會說話的他從跟著老師的口型學習最基本的語氣詞開始,從一個字到兩個字,再到一整個句子。“有一天,孩子在家說老師教了他們古詩,還突然背起了《詠鵝》。”張先生說,盡管孩子的發音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聽懂,但那個場景自己至今難忘。如今,小洋已擁有基本的語言能力,今年9月他就能嘗試去普通幼兒園上課,和正常兒童融合。
曾經不愿交流 如今開心自我介紹
在心欣幼兒園老師拍攝的一段視頻里,7歲的小樂(化名)面對鏡頭開心地做自我介紹。但實際上,小樂剛入園時,有典型的孤獨癥癥狀,不愿與人交流,也沒有語言能力。醫生、老師聯合為小樂評估健康狀況,制訂適合他的課程,教他說話、交流。隨著小樂語言能力的提升、行為的改變,幼兒園將他安排進融合班,和聽障、腦癱孩子一起上課,讓他更加主動與人交流。今年秋天,小樂就能和小朋友一起踏進普通小學的教室了。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撿到手機興奮盜刷 夫妻兩人被廈門集美警方拘2019-06-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