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多年堅守 廈門剪瓷雕達人剪出“厝角的好戲”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道 (記者 張惠玲 通訊員 黃培真/文朱毅力/圖)一把鐵鉗,一張一合,剪出了繽紛色彩,剪出了大千世界,也剪出了閩南古建筑的美;一堆泥巴,一把灰刀,堆塑出了戲曲和風景,也雕塑出了閩南人的故事和符號。
在翔安新店鎮后村社區,手工藝人郭烏甜,他堅守剪瓷雕和灰塑30多年。一把鐵鉗子,就是郭烏甜平日里做剪瓷雕裝飾畫最主要的工具。在他手中,彩色的瓷片就像剪紙一樣。只見他用鉗子在碗上輕敲幾下,瓷碗就斷成碎片,隨后用鉗子把碎片進行裁剪和精修出花草葉子、花瓣及動物的羽毛等各種圖形,最后把成型的各種形狀的瓷片,用膠水粘貼在事先勾畫好圖樣的畫板上,經除塵、風干,一幅精美的裝飾畫就誕生了。
郭烏甜說,作為一個合格的工匠,首先是要會畫,未施工前心中要有構圖,要畫出想要表達的意境;做剪瓷雕最關鍵的在于“剪”,匠人首先要和瓷有感應,根據瓷的不同瓷化程度,剪時才能掌握好不同的力度,操作過程中還要細心和耐心,有時為了剪出羽毛細紋的造型,經常要精修上多片才能用得上一片。
郭烏甜說,學習剪瓷雕,剪花草是最簡單的,如果要剪神仙、人物和鳥獸,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一般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到出師挑大梁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心力。
據郭烏甜介紹,剪瓷雕在古建筑的運用范圍是非常的廣泛,通常用來裝飾寺廟宮觀、仿古建筑、園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壁畫,也能和灰塑搭配,裝飾在俗稱“水車堵”的建筑外墻。而最傳統的剪瓷雕是需要人手一點點剪出來的,一片花瓣、一個鱗片、一個頭飾都需要用鐵鉗剪出來。這項手藝要求工匠要細致耐心,并且常常要在屋頂上工作七八個小時,所以普通人是受不了的。
“現在沒有年輕人愿意學這種最原始的堆剪,很多年輕人學了一陣就放棄說太辛苦了。”郭烏甜說,要長年在外風吹日曬,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再加上受市場沖擊,如今的剪瓷雕師傅收入遠沒有以前來得好,年輕人自然要另謀出路。
“厝角的好戲”讓建筑更加流光溢彩。郭烏甜特別希望,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年輕一代,讓“厝角的好戲”一直演下去,讓盛開在閩南古建筑上的藝術之花永不凋零。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詔安發現最古老剪瓷雕 系明代萬歷年間所雕刻黏貼距今434年2018-08-16
- 詔安剪瓷雕 厝頂有戲出2018-04-19
- 廈門翔安民間手藝人:一雙巧手剪出閩南屋頂“大戲”2018-04-04
- 兩岸手工藝人福州亮絕活傳技藝2016-10-2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市人大創新預算監督方式 管好政府“錢袋2019-07-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