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之廈:陳嘉庚使廈門成為聞名遐邇的教育城
原題 探索之廈:陳嘉庚使廈門成為聞名遐邇的教育城(點擊看視頻)
前言: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廈門市委網信辦主辦《夢想列車——駛過七十年》網上重大主題活動,講述廈門70年追夢故事,描繪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人物:任鏡波,1934年出生,1954年畢業于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從1981年起,一直參加集美校友總會工作。是集美校友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一座城,一個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先生,于廈門而言,是城市名片,更是精神之源。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去世,靈柩輾轉南下回到廈門,安葬于集美海濱的鰲園。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探索階段,陳嘉庚就為廈門的建設提供了各種支持,并提出了很多長遠的構想,而陳嘉庚所創辦的廈門大學、集美學村,更是為經濟特區的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才動力。
“陳嘉庚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有兩方面,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非物質的。最主要的是先生給我們留下了世人共仰、萬世師表的‘嘉庚精神’,民族之魂。他一生利國利民,所做的一切都體現了中國人應該這樣做的。”憶起校主,任鏡波分外動情。
陳嘉庚的根在廈門,即使是一些關系到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事,先生都能想得非常的全面和久遠。任鏡波回憶,五十年代,陳嘉庚就撰寫了《廈門的將來》一文,為廈門繪出了一張美好的發展藍圖。他考慮到廈門將來一定能發展到幾百萬,水源的問題怎么解決?陳嘉庚先生提議,水可以從九龍江那里調動和開發。“而且九龍江沿岸不能建工廠,因為這樣會污染到水源。”
“陳嘉庚給我們留下的很多,包括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的各級各類學校。”這些學校已經為社會培養了100多萬高、中級人才。現在每年為社會輸送的高級人才都在3萬人左右。廈門特區的起點和起飛,以及將來的發展,都包含著陳嘉庚的巨大貢獻。
陳嘉庚堅持辦教育事業的初心非常明確。“他不是盲目地辦教育,而是根據社會的需要去辦。比如說需要優秀的師資,就創辦廈大;國家的港口和船舶這么多,需要有人才,就辦航海;說國家的海岸線這么長,漁業資源這么豐富,就辦水產;過去我們做生意的人才在世界范圍缺乏競爭力,就培養財經類的人才……”
在那個年代,集美學校聘老師都是“禮聘”,對老師的工資一不拖欠,二比外地高。“所以當時有很多名師是從大地方聘來的。有文學家吳文祺、許欽文、王魯彥,詩人潘訓、汪靜之、方瑋徳,等等。”陳嘉庚為廈門營造了一種“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使廈門市成為聞名遐邇的教育城。
在任鏡波看來,“嘉庚精神”最精髓的地方,就是“愛國”和“報國”。陳嘉庚43歲的時候,曾經說過:“久居南洋,心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先生的一生都是為此而奮斗,沒有半途而廢,堅持到底!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嘉庚精神已經成為廈門城市的名片。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的回信中說:“他(陳嘉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永遠值得學習。”
(文:陳雪晶、蔡翌陽)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新加坡新鈔現華僑圖片一覽 新加坡新鈔現華僑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2019-06-12
- 新加坡推20元鈔票致敬8名先賢 包括華僑領袖陳嘉庚2019-06-10
- 陳嘉庚用過的石桌凳玻璃罐來廈 部分精品預計10月21日展出2019-04-03
- 海外歸來 51名陳嘉庚后裔“回家”參訪 歷時十天2018-10-31
- 倒置的茶杯先生的燭臺 老物件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陳嘉庚2018-08-15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8月10日起!集美區1處站點更名 集美翔安5條線2019-08-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