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抒捷 林澤貴)
垃圾分類是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大事。作為全國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之一,廈門這項工作起步早,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據介紹,當地自2016年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從立法管理、宣傳教育、分類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在去年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第二季度考評中,均名列全國第一,初步形成了“廈門探索”。
宣傳教育: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
瑞景社區隸屬于思明區蓮前街道,是廈門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片區之一。社區黨委書記郭美霞介紹,自開展垃圾分類以來,轄區垃圾投放點從64個整合至20個,每月分類出廚余垃圾89.7噸、可回收垃圾45噸、其他垃圾165噸,以及有害垃圾0.3噸。“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準確率達90%。”她說。
不只是精準分類,廈門還把源頭減量當成努力方向。湖里區長樂社區主任池火蘭告訴記者,長樂二期小區引導居民把餐前果皮、飯后剩菜等廚余垃圾通過精細分類、瀝干油水等處理,再分別制作成環保酵素和有機肥料,僅廚余垃圾量就從每月22噸減少為14.2噸左右,實現減量36%。
不過,無論精準分類還是源頭減量,都存在一個轉變的過程。池火蘭以高樓撤桶為例,市民群眾初期對此反應強烈、怨言頗多,不理解不配合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這項工作是對的,那么群眾不理解就是我們的問題,要想盡辦法讓群眾理解和支持。”郭美霞帶領社區兩委和黨員干部帶頭分類、入戶宣傳,主動爭取理解。
事實上,垃圾分類已成為錘煉黨性的實踐課堂。目前,廈門全市共有9300多個黨組織、3.2萬名黨員志愿者積極開展垃圾宣導和知識普及活動。此外,在黨建引領帶動下,思明快板、湖里三字經、集美環保舞蹈、海滄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同安垃圾分類歌、翔安答嘴鼓等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強化居民垃圾分類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市教育局在全市1164所幼兒園、大中小學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編寫教材把垃圾分類納入教學體系,通過繪畫比賽、創編歌曲、社會實踐等,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
如今,廈門市民從“要我分類”轉變為“我要分類”,垃圾分類已成為文明自覺、行為習慣和良好風尚。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區已全部推行垃圾分類,全市農村垃圾分類覆蓋率達87%,全市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超85%。
分類體系:上中下游一起抓,前中末端齊發力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市容環境處處長熊俊驥用河流的上、中、下游來類比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這一整個系統。“前端是基礎,中后端是關鍵與保障。”他說,如果前端實現有效分類,運輸和處理環節卻出現“先分后混”“跑冒滴漏”“混裝混運”等問題,勢必會打擊居民參與這項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
一組數據值得關注:廈門全市共投入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類分類垃圾桶20萬組、420臺分類轉運車,共組織3300名督導員、3320名督導志愿者。數據說明,廈門跑好了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集的“最初一公里”。
熊俊驥告訴記者,在運輸和處理環節,廈門在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明示所承運的生活垃圾種類的基礎上,推行廚余垃圾按“定點收集、桶車對接、公交化運輸”方式,已于2017年全部實現直運至后坑廚余垃圾處理廠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燃燒發電;其他垃圾直運到后坑、西部、東部三座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有害垃圾按“定點集中、定期轉運”方式直運到工業廢物處置中心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可回收物在小區細分收集后,大部分直運到對應的資源利用機構,“變廢為寶”。
智慧管理是確保各類垃圾直運到位的重要手段。當地分類運輸車輛均安裝衛星定位系統,管控平臺可實時監控。“比如有害垃圾,我們可以查詢車輛歷史運行軌跡,確認有沒有運到指定末端處理廠,避免危害生態環境。”熊俊驥說。
由于各個環節嚴格按照規程全程分類,處理效益明顯。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廠長肖安良告訴記者,相比于以往不分類焚燒,每噸垃圾焚燒發電量從330千瓦時提高到380千瓦時,同時由于煙氣處理難度下降,成本也得到一定程度降低。
從數量上看,廈門全市日產生活垃圾5200噸左右,其中生活垃圾700噸、其他垃圾4400噸、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100噸左右,垃圾日產量呈現明顯減緩趨勢。
剛性執行:既要有法可依,又要執法必嚴
參與垃圾分類,不僅是廈門市民的文明自覺行動,也是一項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2017年,廈門出臺實施全國首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法規——《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同時,配套了《廈門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廈門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等16項制度。
法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剛性執行。事實上,廈門對垃圾分類早已“動真格”。去年3月,針對生活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等問題,全市城管執法部門聯合市市政園林局、建設局等相關部門,在島內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今年,針對垃圾運輸環節執法取證難問題,執法部門引導運輸企業安裝監控、固化證據等。8月初,執法部門接獲市民投訴一家公司混裝混運垃圾后,經調查取證,對該企業處1.9萬元罰款。
根據規定,垃圾不分類或隨意投放垃圾,前期先以勸導教育為主,如果在限定期限內拒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單位或者個人都將收到垃圾分類罰單,多次違規者將納入信用黑名單。此外,廈門還通過組織專項考評,隨機抽取區域進行抽檢,明察、暗訪、逐層檢查等方式一應俱全,考評成績與相關單位年終績效掛鉤。
“對垃圾分類,有些市民仍心存僥幸。”廈門市城管執法局執法協調處副處長徐文德說,截至8月26日,全市城管部門對違反《辦法》的單位和個人共開具1101份執法文書、實施行政處罰734起,小區物業、學校、市民等均被查處過。
“處罰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居民的觀念轉過來了,才能做好垃圾分類。”廈門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垃圾分類科科長趙海濤表示,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廈門注重利用經濟特區立法權,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立法,管罰齊下,形成有力威懾,切實提升了市民參與分類的自覺。
據介紹,廈門立足于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分類立法,對生活垃圾分類全鏈條管理、全過程控制進行了科學可行的制度設計,符合地方實際,為國家立法進行了先行探索。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將把廈門立法經驗吸收到國家立法中去,為在全國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央視來廈采訪生活垃圾分類立法和法規實施情況2019-09-20
- 福州臺江區:抓落實出實招 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19-09-20
- 福州鼓樓晉安創新推進垃圾分類“四定”工作2019-09-18
- 福州:讓廢舊電池和電子產品“安全下崗”2019-09-18
- 福州三坊七巷:垃圾分好類 出游新時尚2019-09-14
- 福州五里亭社區舉辦趣味游園活動 居民玩轉垃圾分類2019-09-12
- 漳州公布垃圾分類宣傳指南 生活垃圾應該這樣投放2019-09-12
- 上海“史上最嚴”垃圾分類實施已兩月,咋樣了?2019-09-11
- 46城強制垃圾分類 計劃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19-09-10
- 垃圾分類后端處置的“福州模式”2019-09-06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聚焦共享單車、“僵尸車”亂象 廈門思明區人2019-09-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