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講解廈門歷史的視頻國慶假期走紅網絡,引市民熱議
鷺島、鷺島,“鷺”從何來
方志秋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林愛玲 黃伊娜)從筼筜港、鐘宅灣尚未圍墾的“小蠻腰”變成大面積填海后的“一顆球”,再到四橋一隧建成后的“八爪魚”……滄海桑田,廈門的海岸線不斷變化著。
國慶假期,廈門成為國內外游客的熱門旅游地,而廈門一位義工莊元(化名)也“火”了一把:一段他向外地游客講解廈門歷史的短視頻被傳到網上,并被大量轉發,引發關注和討論。其中,關于“廈門被稱為‘鷺島’是因為廈門島圖形像白鷺”等說法,更是成了許多市民熱議的話題。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呢?記者請教了廈門多位文史專家。
“興泉永道”駐在廈門?
臺廈兵備道撤廢后,分守興泉道由泉州移駐廈門
“他的講解方式很有趣,游客愛聽。”看了莊元的視頻,廈門文史專家、廈門博物館原館長龔潔這樣評價道。對于莊元的一些說法,他認為莊元“講得有些不規范”。不過,對于莊元所講的“管著泉州的‘興泉永道’駐在廈門”這一說法,他進行了重點補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瑯收復臺灣后,設立了臺廈兵備道,道臺半年駐臺灣,半年駐廈門。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臺廈兵備道撤廢,分守興泉道由泉州移駐廈門,在廈門設興泉永兵備道兼銜巡海,另設臺灣道專管臺灣(包括澎湖列島)。龔潔指出,如《臺灣府志》所載:“臺郡和廈門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土俗語謂廈即臺,臺即廈。”
島形像白鷺所以叫“鷺島”?
明代詩作中提到“洲形果小如飛鷺”
另一個熱門話題是,廈門為何被稱為“鷺島”?這個說法又能追溯到何時呢?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先生表示,這方面的說法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他說,“鷺島”一詞的來源,主要有“鷺鳥說”和“島形說”兩種說法。
彭一萬介紹,“鷺島”以可靠文字出現是在明朝詩人的詩句里。《廈門志》記載,明朝詩人池顯方攀登廈門最高山洪濟山后作下《冬游洪濟山》,當中寫道:“洲形果小如飛鷺”,意即此島形如飛鷺。他認為,這是有文字可考的較早的關于“鷺島”一詞的來源。
白鷺棲息地所以叫“鷺島”?
宋代“白鷺銜來嘉禾”的說法是廈門別稱“鷺島”的由來
關于廈門別稱“鷺島”的由來,彭一萬認為,廈門島周邊的島嶼,不乏猴嶼、象嶼、鳳嶼等,大多源于先民純樸的命名理念,或是形似,或是島上多棲息該種動物。清道光年間的《廈門志》就記載,廈門的民間傳說認為廈門島是白鷺棲息的地方,因此民眾常用“鷺島”稱之,此為“鷺鳥說”。
龔潔比較認可“鷺鳥說”。他指出,《廈門志》中記載,宋太平興國年間,“白鷺銜來嘉禾,一莖數穗”就是廈門別稱“鷺島”、舊稱“嘉禾嶼”的由來。現在廈門仍有地方能看到許多藝術品是以“白鷺銜嘉禾”的傳說為原形進行創作的,比如廈門大橋就有一尊“白鷺銜嘉禾”的雕塑。
龔潔指出,把廈門稱為鷺島的文獻記載非常多。清初隱居在夕陽寮(即寮仔后)的阮旻錫,在他所著的記載鄭成功歷史的《海上見聞錄》一書中,就署名“鷺島道人”。清乾隆年間,薛起鳳編的《鷺江志》是廈門現存最早的地方志,該書就直接把廈門稱為鷺江了。在《廈門志》中,像鷺門、鷺城、鷺津這樣帶‘鷺’字的廈門地名一共還有五處。龔潔拿起清光緒年間吳錫璜編的《同安縣志》,翻到283頁,指著“羽屬”中的“白鷺”詞條,說:“廈門早時是有白鷺的。”“還有,廈門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白鶴下田’中的‘白鶴’指的其實是白鷺,而廈門又有‘白鶴嶺’的地名,可以推斷早時廈門白鷺是很多的。”龔潔先生又找出一本福建省廈門市地名研究會、《廈門采風》編輯部于1958年編印的《廈門地名從譚》。書中《鷺島與鷺》一文中寫到:“我們從前人記載和傳說中了解,往日廈門白鷺很多倒是事實。當時郊區和山野樹林中,都有鷺巢,一株大樹上面,往往棲息著數十頭。早時廈門城內的提督衙、中府衙和小走馬路的榕林里,株株榕樹都有白鷺棲息著……”因此,龔潔認為,島上多白鷺與“鷺島”之間是有著明顯聯系的。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健康步道預計年底建成開放 用手機就能找2019-10-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