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九天攬月 擁抱星辰大海
帶您走近廈大航空人逐夢藍天的“硬核”故事
“嘉庚一號”研制僅歷時7個月。廈門大學供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許蔚菡 通訊員 歐陽桂蓮)今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活動主題為“弘揚航天精神 擁抱星辰大海”。作為全國最早創辦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此次廈門大學也承辦了航天日的多場活動。
廈門大學的航空航天史,得從該校1944年創設航空工程系說起。而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更在去年頻頻“發聲”:2019年4月,“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并回收;10月,“南強一號”超聲速動力驗證機實現首飛;12月,“翔安一號”500kg級自旋翼飛機完成技術驗證……這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科研隊伍,正在為推進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平均33歲
這支團隊很年輕
去年4月23日7時28分,中國西北部沙漠無人區的一聲巨響劃破天空———由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與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廈門大學“嘉庚一號”火箭點火升空,總長8.7m的火箭瞬間飛至26.2km的高空,在湛藍的天空中留下一道長長的軌跡后,優雅地滑翔到指定的落點區域。
據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教授朱呈祥介紹,此次研制工作歷時僅七個月。這次聯合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驗證一種由廈大航空航天學院提出的先進的前體氣動布局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同時驗證火箭的回收重復使用技術。
“嘉庚一號”火箭發射是該學院先進空天動力研究團隊的第一項創新性成果。團隊在設計階段,就史無前例地確立了“帶翼回收火箭”這一設計概念,給火箭“插上翅膀”并順利發射和滑翔飛行,“從無到有”地實現了帶翼回收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
令朱呈祥驕傲的是,這個60余人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3歲,最大的也僅是“80后”。“大家彼此認可欣賞,朝著同一個目標齊心協力,堅信我們能做到。” 朱呈祥說。
繼“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后,“南強一號”超聲速動力驗證機也于去年10月實現首飛。它將助力國家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發展,提升民航飛機速度到現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實現兩小時內的全球直達。
“看起來是意料之外,但其實是情理之中,國家的重大需求一直指引著我們的科研方向。”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先進空天動力研究團隊負責人尤延鋮說,學院從立項選題開始,就將科研定位于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腳踏實地把設計概念和論文成果逐步轉化為逐夢藍天的工程實踐。
群星璀璨
廈大航空人才輩出
雖然由原航空系、機電工程系和自動化系成建制合并的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至今僅5年時間。但是,學校對接國家戰略,按照“大團隊、大項目、大奉獻”思路,不斷加強創新平臺和團隊建設,逐步形成了以空天飛行器及動力技術、高端裝備智能設計與制造、運載器復雜環境動力學與控制、先進航空工程服務技術四個特色發展方向。目前,學院承擔國家級重大項目10余項,兩機專項等軍工項目5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70余項。
廈門大學的航空航天史,要回溯到1944年。當時,廈大創設航空工程系,成為全國最早創辦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其間,“飛豹飛機之父”陳一堅、中國空間機構研究開拓者之一的張啟先、“兩彈一星”建設的重要參與者閔桂榮、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王南壽均就讀廈門大學。
不僅如此,還有幾顆小行星是以“廈大人”的名字命名的,分別是編號2963的陳嘉庚星、編號3609的李陸大星、編號7681的陳景潤星、編號3844的盧嘉錫星、編號3797的余青松星以及編號19282的張存浩星。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全省首個“共享汽車”管理規范在廈出爐2020-04-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