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作為對臺工作的“試驗田”“排頭兵”,一年來,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致力于對臺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廈門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上做出示范。
落實應通盡通 不斷提升 廈臺“四通”
“兩岸要應通盡通”,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斷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
引進芯米半導體、永虹先進材料等優質臺資項目;宸鴻科技、凌陽科技等臺資項目增資擴產,鑫天虹等臺資項目投產,首個兩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金圓統一證券落戶廈門——2019年以來,我市新批臺資項目1013個,合同使用臺資7.9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4.37億美元。
廈金“通氣”工作領導小組和廈金大橋工作推進小組的成立備受關注,廈金電力聯網工程初步方案和廈金大橋初步方案均已編制完成。在廈舉辦福建與金門、馬祖電力聯網研討會,建設大嶝、望嶝變電站,標志廈金電力聯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廈臺共同開發旅游資源,海峽旅游服務中心工程竣工招商;與第十五屆旅博會同期舉辦首屆廈金澎旅游節,合力做大做強“一程多站”旅游市場;2019年“澎湖海上花火節”首次來到廈門推介……我市還借助獲批過境口岸資質,持續做大中歐(廈門)班列對臺業務,并成功對接高雄港。
在兩岸行業標準互聯互通上,我市一直先行先試。早在2011年7月,廈門就成為商務部和國臺辦在全國設立的首批“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試點城市”之一,之后,包括探討建立兩岸相關標準銜接,推動兩岸食品冷鏈物流系列標準發布實施等工作,都得到有效落實,尤其是協同臺籍專家共同制作的廈門市食品冷鏈物流系列標準,近期更提升為“國標”。
深化廈臺融合 推動率先實現 廈金“四通三化”
廈金聯合舉辦春節焰火晚會、迎新春海峽兩岸冬泳、廈金海峽橫渡等交流活動。一系列舉措、一系列合作共識,推動廈金各領域合作持續深入,也標志著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正加快打造。廈金相關部門召開廈金合作對接會,深化廈金合作機制,持續完善廈金合作對接會協商機制,把文化、旅游、體育、會展等廈門公共服務平臺向金門延伸,推動在廈金區域率先實現“四通三化”。
五通客運碼頭三期建成投用,年最大旅客接待力達500萬人次。碼頭實行“關檢聯合查驗”模式,實現“同機同臺、聯合查驗、直通放行”。
“和平新星”輪替換“和平之星”輪投入運營,廈金航線10艘船舶全面更新換代。廈金直航客船進出港查驗開通“綠色通道”,實行“在港零待時服務”。“中遠之星”輪票務納入“I海臺”系統,啟用“i廈門”平臺的省外居民赴金游模塊。2019年,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182.3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造福臺灣同胞 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
為落實總書記的要求,一年來,我市密集出臺、落實一系列惠臺政策,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體現出行動快、貫徹實、成效佳、反響好等特點。
去年6月,我市出臺《廈門市關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若干措施》(下稱“廈門融合發展45條”),分為提升廈臺“四通”,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造福臺灣同胞,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深化文化交流,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國家的認知和感情等3大部分,并結合我市對臺特色優勢充分延伸拓展。自措施出臺后,全市各有關部門在“新、實、通、融”上下功夫,積極推進“廈門融合發展45條”落地生效,取得了積極進展。
今年2月,為落深落細落實中央有關部門《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惠臺26條”),廈門出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政策的申報、辦理程序。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第一時間看到這份詳細、周到的“保姆式”細則時,直言“都是干貨,都是誠意”。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放緩,不過,在大陸疫情防控的“下半場”,不少在廈臺企抓住大陸經濟發展機遇,在廈門“惠臺26條”實施細則助力下高質量復產,業績逆勢增長。臺企廈門正旸物流公司,已成為服務多家兩岸知名企業的綜合性物流體,總經理宋可琪直言,在惠臺政策的助力下,企業不僅生產恢復良好,更留住一批優質客戶,目前業務正處于增長階段。
一系列惠臺政策,不僅帶來同等待遇,更為眾多臺企帶來發展新機。裕民船舶公司成為大陸首家可外派船員至全世界船隊的臺資海員外派機構。臺企元客交通服務公司啟動大陸首個臺資微循環公交項目“里享行”,成立大陸首個全臺資網約車車隊“廈門元客寶島車隊”。廈門海峽兩岸(海滄)無人機暨智能機器人孵化基地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截至2019年,我市有3500多名臺胞在廈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00余名臺胞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發放臺胞公積金貸款3190.4萬元;發行臺胞專屬信用卡1400多張。
深化文化交流 增進臺胞民族感情融入新家園
“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一年來,我市不斷創新拓展涉臺交流平臺,不斷深化社會文化交流,不斷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橋梁紐帶和前沿平臺作用更加凸顯。
成功舉辦第十一屆海峽論壇,67場活動1萬多名臺胞參與,人數再創新高;成功舉辦龍舟文化節等100多場兩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動;成功舉辦廈洽會、工博會、文博會、圖交會等兩岸產業交流活動;成功舉辦婚姻家庭論壇、職工論壇、公益論壇等兩岸民生交流活動;還有馬拉松城市邀請賽、海峽杯帆船賽等兩岸體育交流活動……在我市定期舉辦或廈臺輪流舉辦的涉臺民間交流活動共計50余項,其成效和影響不斷提升。
我市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文化節,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青年代表,以“與你一起實現夢想”為主題,進行文創思維的零距離碰撞,深化彼此間的了解。在我市,來自兩岸169家高校、文創機構簽訂《支持兩岸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兩岸青少年知行合一研學營,讓兩岸學生與家長同吃、同住、同玩、同交流、同分享,在特色研學課程中感受“學有所樂、學有所獲”,有力促進兩岸青少年情感融合、心靈契合,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融合的現實見證和情感連接。
城市和基層交流持續熱絡,高雄、臺中、馬祖、澎湖、云林等臺灣縣市參訪團紛紛來廈,與我市在經貿產業、旅游觀光、社會文化、民間交流等領域達成一系列合作意向。
我市創新拓展各類涉臺交流平臺,不僅成立了大陸首個臺灣地區法律查明研究中心、首個兩岸導游領隊培訓基地“廈門自貿片區旅游人才暨海峽兩岸導游領隊培訓基地”、兩岸首個消化病學研究海峽聯合實驗室,還設立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交流基地、海峽兩岸客家青年文化交流基地、廈門市海峽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中華司法研究會涉臺司法研究基地、福建涉臺檢查展示平臺“廈門臺胞臺企權益保障法治宣傳基地”、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展示館、臺灣地區標準化(廈門)研究中心等各類型交流平臺。
我市率先建立“O2O”模式的“思明臺胞驛站”聯誼平臺,線下臺胞驛站聯誼點等,為臺企臺胞提供多元套餐服務。我市唯一的對臺服務試點社區興隆社區,立足臺商多臺胞多的優勢,以促進“兩岸一家親、同胞融合情”為社區治理理念,把公益行動作為同胞融合紐帶,用管家式的服務、親人般的關懷,真正讓臺胞安家廈門、融入廈門、愛上廈門。
2019年,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獲評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目前,全市對臺民間交流基地共16個,其中國臺辦授牌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3個,包括青礁慈濟宮、石室書院、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
數據 廈金航線去年客流 近200萬人次
●2019年,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182.3萬人次,同比增長4.46%,創歷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廈金航線出入境旅客累計1969.4萬人次。
●2019年以來,我市新批臺資項目1013個,合同使用臺資7.9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4.37億美元。
●目前,我市有7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范點)”,10個省級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累計入駐臺青超3500人。全市219家市級眾創空間吸引了740個臺灣創業團隊來廈。
●全市對臺民間交流基地共16個,其中國臺辦授牌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3個。
●截至2019年,我市有3500多名臺胞在廈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00余名臺胞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發放臺胞公積金貸款3190.4萬元;發行臺胞專屬信用卡1400多張;落實臺胞中小學生獎學金發放。
聲音 廈臺融合發展水平 進一步提高
市臺港澳辦主任劉金柱: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和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對臺工作、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來,我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重要論述,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在“新、實、通、融”上下功夫,著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廈門對臺戰略支點地位進一步夯實,廈臺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廈臺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交流進一步密切,廈臺同胞血肉親情進一步深化,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建設初見成效。(記者 詹文)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五一”假期廈門旅游吸金15億 本地游成主流2020-05-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