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孫妍)6·18購物節快到了,各大網店各種優惠促銷。消費者想著在這個時候找“便宜”,騙子也想著這個時候找“便宜”。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跟網購有關的詐騙類型躍居榜首,其中有商品交易類詐騙,也有兼職刷單類詐騙,而且這兩種詐騙手段受害者大都是“90后”。近日,廈門警方為此發布預警,并通過典型案例揭秘購物詐騙的三大“套路”。
案例1 他把付款碼給騙子,被騙11萬多元
6月7日,湖里小楊在微信群中加了微信名“淘寶任務,本傭立返”的網友“楊妮”,對方稱是平臺正規渠道刷信譽,要小楊提供淘寶會員及支付寶花唄截圖驗證身份。
小楊聽從指示,下載網購平臺APP,選擇商品付款時,對方聲稱不需要小楊付款,讓他操作“企業代付”,通過小楊支付寶花唄付款15297元,添加退款客服“萌萌”會處理退款。“萌萌”說“必須產生銀行流水才能操作退款”,要小楊將支付寶花唄、借唄額度提現清空轉入微信零錢,將微信“收付款”付款碼告訴對方,小楊微信顯示支付49988元。
對方讓小楊將剩下49997元充到支付寶余額,再以同樣方式提現到銀行卡,轉賬到微信零錢,提供微信付款碼,彈出支付窗口,輸入支付密碼……支付了29988元。
客服“萌萌”稱流水不夠,要換個微信支付,實際上是擔心同一個賬號一天內操作多次大額支付,系統提示舉報。
小楊回到家,將提現金額轉給愛人,再次用愛人微信提供微信付款碼,彈出支付窗口,輸入支付密碼。
就這樣,前前后后,除了轉賬平臺各類手續費,小楊一共被騙走115261元。
警方提醒 讓你“提現轉賬”很可能是騙子
民警提醒說,此案中,一個新名詞出現在大家視野中——微信“收付款”中的付款碼。在近兩年發生的詐騙案件中,騙子大多盯上了市民朋友在網絡貸款平臺上面的額度,因此只要聽到讓你“額度清零做流水”,“提現轉賬”這幾個關鍵詞,就要注意了,99%是騙子。
案例2 網上賣游戲賬號,反被騙6000元
6月7日,“90后”小劉玩游戲“斗羅大陸”時認識一名網友,對方稱想購買小劉游戲賬號,并讓小劉通過“途魔品”游戲交易平臺交易,小劉隨即通過百度搜索該交易平臺并下載安裝。對方聲稱已在平臺拍下商品并付款,讓小劉去平臺提現。小劉聽指示登錄“途魔品”游戲交易平臺操作提現時,系統提示“卡號輸入錯誤”。小劉一時間也沒想清楚自己是否卡號真的輸入錯誤,就去聯系平臺客服。客服以需要解凍金為由讓小劉直接將解凍金700元轉賬到客服提供的銀行卡號上。
當小劉轉賬了700元——客服稱“充值金額不足,需要再繳納4倍”。
小劉繼續轉賬2000元——客服稱“解凍金額依舊不夠,需要再次轉賬3300元”。
小劉又繼續轉賬3300元——客服稱“解凍金額依舊不夠,需要再次轉賬14000”。
最終,小劉發現不對,立馬收手。
案例3 微信交易商品被騙“繳稅”5240元
6月6日,“90后”的小黃在微信中看到有人發消息稱,只要購買600元商品,就可以參與猜拳活動,不論輸贏都能領到包包、手機或者商品折扣,這些商品都是從香港購入,需要提前繳稅。
小黃信以為真,隨即給對方轉賬5240元。不過轉賬之后,小黃發現對方失聯,才知道受騙上當,立即報警。
警方揭秘 購物詐騙三大“套路”
民警分析說,商品交易類型的詐騙,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與陌生人無擔保交易;二是在虛假平臺通過入會員、兌積分、解凍金等,要求被害人不停轉賬到“客服提供的銀行卡”;三是貪小便宜,以為低價買入,卻發現根本無法收貨。
對此,警方提醒,商品交易請務必在有高度信用度的正規APP上做擔保交易,任何客服不會直接提供銀行賬戶,以各種理由要求當事人轉賬匯款。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新生兒醫保參保報銷“秒批” 廈門啟動全國首2020-06-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