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748萬尾大黃魚魚苗被放流到廈金海域的檳榔嶼附近。 (記者 王協云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吳曉菁)一個多月來,1213.7萬尾大黃魚、23萬尾黃鰭鯛、13萬尾黑鯛在廈門海域安了“家”。這得益于廈門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有力舉措——連續18年開展的增殖放流工作。市海洋局總工程師林懷遠昨日接聽市長專線時表示,增殖放流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曾經在廈門海域多年不見的長毛對蝦、大黃魚等海捕產品現已在市場上經常可以買到。
如何讓水生生物獲得“休養生息”的空間,為大海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林懷遠表示,市海洋局圍繞增殖放流、伏季休漁、恢復紅樹林、加強執法與監督等方面,做好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加減乘除”。
加法
增殖放流補充生物群體資源
“多年不見的長毛對蝦、大黃魚等海捕產品,如今在市場上經常可以看到;在廈門灣近岸已經發現一定數量長毛對蝦野生苗;在廈門、東山和金門海域,漁民能捕獲到小群體的大黃魚……”林懷遠介紹道,始于2003年的增殖放流工作,已連續開展18年,目前成果已逐漸顯現。
長毛對蝦、大黃魚等一些重要品種的資源量顯著增加,廈門海域生物鏈頂層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百公里遇見率明顯回升,市民愛護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得到了提升。廈門與金門兩地,更是連續開展了6次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共同養護廈金海域漁業資源。
減法
伏季休漁減少漁業資源消耗
伏季休漁可以有效保護漁業資源。今年5月1日12時廈門正式進入伏季休漁期,全市共有773艘漁船執行伏季休漁。這一工作將于8月1日12時結束。
為了嚴格落實伏季休漁制度,市海洋局緊盯重點,加強對外海捕撈船、漁業輔助船和小型漁業船舶的監管,通過水陸結合、岸海聯動的方式,強化港澳口和海域的巡航檢查,嚴防漁船私自離開伏休點生產作業。
針對非法捕撈行為大多出現在夜間,執法人員改變工作時間巡航執法的固定模式,開展夜間錯時執法巡查或伏擊行動45次,查獲違法涉漁船舶39艘、肩背式電魚工具5套,拆除違法捕撈網具1000余張。
乘法
恢復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
紅樹林被譽為“海洋衛士”,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有重要作用。林懷遠說,市海洋局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工程項目資金,開展紅樹林生態修恢復,推行紅樹林人工種植,逐步恢復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
截至目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海滄和翔安5個行政區域的27個點,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其中,依托國家藍色海灣整治項目資金支持的翔安區下潭尾紅樹林濕地公園將于明年完工,公園一期已種植紅樹林42.8萬平方米。目前紅樹林長勢良好,底棲生物、鳥類多樣性迅速得到恢復。
除法
向破壞生物資源違法行為亮劍
不分品種和大小的電魚行為,會對水生生物造成毀滅性的傷害,無異于“殺雞取卵”。今年以來,廈門結合全省統一部署開展的海洋“藍劍”執法行動以及漁政“亮劍2020”專項執法行動,大力整治電魚行為,消除對水生生物資源的破壞。
林懷遠表示,市海洋局的執法人員堅持從銷售源頭遏制制售電魚工具行為,并積極推動建立禁漁期、禁漁區電魚行為“行刑銜接”機制。2020年以來,共查獲電魚船11艘。
此外,廈門今年還查獲涉漁三無船舶22艘,沒收拆解涉漁三無船舶40艘;拆除各類違法捕撈網具1550張;查扣涉違法養殖、捕撈花蛤苗船舶13艘次,有效遏制廈門非法養殖花蛤苗的行為。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開創慈善助困新模式!廈門眼科中心繼“慈善病2020-07-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