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從事工業產業研究多年,無論是走到哪座城市,與企業還是政府部門負責人交流,聽他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推動并落實國家智能制造戰略,如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加速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但在筆者看來,很多地方的推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很多問題。這一度讓筆者對如火如荼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產生質疑,到底哪兒不對?

      這次走進廈門,找到了答案。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一位副局長告訴筆者,當下地方政府其實都明白,推進智能制造一定要高度匹配本地區工業發展現狀,如工業基礎、產業結構、文化背景和企業訴求等,但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智能制造不能僅僅依靠國家引導及地方行政力量去推動,一定要掌握方法和切入點,運用系統化的方法論,引導智能制造產業轉型。

      廈門智能制造之路:探索(上)

      不甘于人后的轉型意識

      說到廈門,很多人會慣性地將其打上旅游城市的標簽。然而,真實情況并非如此。在廈門經濟結構中,工業產值占比超過40%,而且比重還在不斷提升。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是廈門工業的兩大支柱。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更成為廈門智能制造借勢發力的技術根基。但從企業規模看,廈門又沒有特別大的工業企業和軟件信息企業,都是以外向型中小企業居多,值得慶幸的是,這些企業轉型意識非常強烈,有著急迫的轉型需求。

      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一位負責人說:“廈門中小企業的進取心非常強,總在擔心思想落后于人。他們會頻繁參加由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組織舉辦的各種現場交流會和產業發展論壇,通過現場了解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并與行業專家進行思想碰撞,不斷反思現有管理和生產體系中存在的不足,積極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工具和方法。”

      通過對廈門中小企業調查發現,其實絕大部分中小企業仍處于工業2.0階段,部署了CAX、ERP、MES等業務系統,但工業現場缺乏連接,車間的設備、工藝、訂單、產品等數據無法采集,更無法與ERP、MES對接。IT與OT的割裂成為中小企業轉型的“中梗阻”。

      更大的問題還在于,當大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路上飛奔時,受資金投入限制,中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打造數據中心、IT運維團隊甚至采購正版工業軟件的費用,這些成為轉型路上的“攔路虎”。

      如何將大量中小企業的差異化需求聚合起來,轉化為推進智能制造產業前行的動力?如何平衡中小企業轉型需求與有限資金投入之間的矛盾,讓中小企業能趕上這趟駛向工業智能時代的“未來列車”?這對廈門市政府化解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面對中小企業積極求變、不斷進取的轉型意識和變革需求,近年來,在廈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業和信息化局快速行動起來,于2016年成立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以應用需求為切入點,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技術成果轉化、解決方案設計,孵化發展新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廈門制造企業提供產業轉型的思路與方法。

      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2018年廈門市政府、華為及中軟國際簽訂合作協議,決定成立“華為廈門DevCloud創新中心”。兩年來,通過深度連接廈門地方政府、企業與生態伙伴,推動中小企業上云,已引進30多家行業解決方案合作伙伴,累計幫助超過400家企業上云,支撐了廈門軟件信息業、制造業兩大產業智能化升級。

      在不斷探索中累積經驗

      智能制造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僅需要企業具備極強的轉型意識,更需要政府提供強力的政策支持,并制定匹配本地區智能制造的產業推進模式和總思路。

      在與廈門工信局領導溝通中筆者了解到,廈門智能制造的總思路構建在智能制造三大范式基礎之上,即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具體落實上,充分結合廈門工業企業特點和中小企業的轉型需求。在推進之初,選擇模具、注塑、衛浴等定制化需求較為突出的行業進行示范試點。這些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多,面臨的痛點高度一致,如技術底子薄、資金投入少、沒人才基礎等。

      因此,廈門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是,通過推動企業上云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痛點。這一過程包括傳統企業上云和工業軟件上云。那么,是怎么做的?

      在具體運營模式上,由華為廈門DevCloud創新中心與工業軟件廠商進行資源總購買和費用結算,不但工業軟件廠商會提供更優惠的價格,政府也會給予大量資金補貼支持,使企業能享受極低的云上工具使用成本。在華為云平臺技術支撐下,企業還能在云端實現業務系統集成和數據對接,讓數據自由流動、業務更加透明,為進一步深化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產業維度講,這種模式即支撐了廈門本地軟件信息產業的發展,也為本地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事實表明,廈門推動的企業上云戰略非常成功,大量上云企業正在取得顯著的應用成效。

      在成功實踐的基礎上,下一步的思路是由下而上深入推進轉型。這個由下而上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上云是基礎,即避免中小企業過高的IT資金投入,也讓企業各系統之間的業務數據貫通。那么,當數據自由流動的問題解決后,就需要重點思考怎么用好數據,為智能化賦能。二是有了上云基礎,接下來將從行業和工藝流程入手,推動模具、注塑、沖壓等全產業鏈企業上云,讓產業全流程數據在云平臺不斷沉淀數據,為全產業智能化打下基礎。

      在與政府專家溝通中,他們認為,工業軟件本質是工業知識的沉淀,是工業經驗的軟件化。智能制造提出的網絡化,本質是“工業軟件+工業網絡”,即將工業知識經驗軟件化,然后通過工業網絡讓軟件能力流動起來,這也成為當下推動工業物聯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當前,廈門正在做的工作有兩件,即“用數“和”賦智”。在工業領域,即便是同行業、生產同一產品,其場景需求都會有所差異。要為這些場景構建軟件應用,不是說買了就能用,必須進行二次功能開發。筆者走訪過很多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很多項目之所以失敗,問題大多出在這個環節。

      為突破這個產業困境,廈門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推出機器人超市;二是發揮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和開發能力。

      海西智能制造產業協同創新產業園是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于2017年打造的全國首家“機器人超市”,匯聚了廈門智能制造全產業鏈,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打通企業機器人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廈門有一家專門做銅質水龍頭的企業,以前是通過人工打磨,但由于人員流動大、成本不斷攀升,就決定以機器換人,但問題是,由于工藝比較特殊,機器人廠商只提供產品和系統,并不提供針對工藝的軟件開發。而機器人超市能為企業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在超市進行需求開發對接,解決了機器人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

      對于同行業場景,雖然會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共用部分也比較高。針對這種情況,廈門充分發揮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就工業場景中的差異化需求做定制化開發,通過在使用中不斷地迭代優化,往往可成為一款通用化程度較高的產品,為行業場景賦能。

      廈門智能制造之路:探索(上)

      例如,華為與合作伙伴開發的工業聽診大師,能通過獲取設備運行過程的聲音來分析設備運行狀態,做設備預測維護。通過不斷的優化迭代,準確性越來越高,就形成一款通用性較高的行業聽診解決方案。

      除了圍繞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布局,廈門還在圍繞本地特色產業集群進行布局,打造云上工廠,讓行業通過統一采購、共享產能來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目前,云上工廠模式已在廈門的模具行業試點。模具企業是重資產,模具制造往往需要精密的設備、儀器和軟件,訂單受產業周期影響較大。當訂單不足時,會導致大量設備閑置。當訂單較多時,產能又跟不上。云上工廠將產能和供應鏈共享,破除這一問題。當企業訂單較多時,可以轉移到云上工廠生產,而不會影響訂單交付。所有過程都是實時拉通的。

      如果總結廈門推進智能制造的經驗,可歸納為六個字:上云、用數、賦智。通過推動企業上云和工業軟件上云,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技術底子薄、資金投入少、人才基礎差等問題,拉通從研發、運營、生產、銷售等全流程、全生產要素和全價值鏈,實現數據的自由流動。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及軟件開發能力,針對工業場景做定制化應用開發,打造適用行業的工業應用軟件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對廈門而言,轉型沒有捷徑,更沒有可借鑒和參考的版本。只能在不斷探索中前行,尋找適合廈門自己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經驗,為全面推進廈門智能制造產業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以商業化解決人才痛點

      在推動企業上云的過程中,總有人問筆者:如果有一天系統建好了,你們的專家卻撤走了,那我們怎么辦?這的確是當前智能制造轉型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一方面,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推動著企業生產力快速提升,每一個人都被不斷更新的技術拖拽著前行,企業急缺既懂數字化技術、又懂工業制造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端課程設計與企業需求脫節,大量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因此,要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人才動能不足問題,必須找到方法另辟蹊徑。

      廈門的思路是,以商業化解決人才匱乏問題。只有將人才定義為商品,根據能力進行評估定價,進而實現價值鏈的交易,才能形成人才輸送產業鏈。目前依托華為廈門DevCloud創新中心與福建國科信息聯合打造的產教融合云平臺,廈門已經為智能制造產業構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評估和輸送體系。

      產教融合云平臺的一端連接到企業,包括制造企業、政府和銀行等人才需求,結合這些政企對人才的需求進行畫像,另一端與高職高專院校對接,由平臺運營方結合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需求進行課程規劃設計。

      對企業而言,為獲取對口的專業人才,他們需要為課程改造和教學支付一筆費用。作為產業端,由于掌握了大量學生資源,能承接大量的外包實踐工程,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參與企業外包項目,這種資源的互動也能讓課程不斷優化。

      對學生而言,如果能在大二就接觸產業需求,大三就接受外包項目,那么,畢業之后定能更快地適應社會競爭,找到對口工作。在政府方面,只要能讓產業人才留在廈門,政府按人數給產業平臺一筆費用。

      因此,在推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教融合是一種必不可少的人才培養和輸送模式,產教融合平臺能夠解決制約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四大根本問題:第一,供需錯位。當前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的關鍵是人才供給不足。第二,區域錯位,ICT人才成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數字應用的瓶頸。第三,結構錯位,即懂數字化技術又懂工業制造的復合型人才是深化數字化深化應用的關鍵。第四,能力錯位。中層崗位人才極大制約了數字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只有把人才作為商品進行產業化,才讓各方有動力去參與運作,只有讓邊界越來越寬,圍墻越來越矮,才能把低效教育資源盤活,讓每一個人在這個技術快速更新、應用層出不窮的工業智能化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

      中國工業報 鄧文龍 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孫怡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亚洲永久精品ww47|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中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中文字幕|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www.亚洲精品| 毛茸茸bbw亚洲人|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亚洲精品国产摄像头|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毛片网址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区日韩区无码区|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亚洲欧洲日产专区|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