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22日訊(本網記者 文潔 通訊員 余雪燕 林躍進)日前,廈門市同安區公布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潘涂接龜習俗在列。
何為“接龜”?原來,這是潘涂社區表現孝老敬老的一種習俗。古人認為“龜”代表長壽,有祥瑞之氣,喜用“龜齡”來比喻長壽老人。每年正月十六,潘涂林氏族人都會將糯米染紅,制作成烏龜形狀的粿糕,邀請族中年高德勛的長者到祖厝里“接龜”,向下一代傳遞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美德。被邀請的長者稱作“俺公”。輪到自家老人做“俺公”時,子孫都會胸佩大紅花,在家張燈結彩,并為老人穿上精美喜慶的禮服,用鑼鼓隊伍護送“俺公”到祖厝內祭祖、“接龜”。
相傳,潘涂接龜習俗始于明隆慶年間“三省參政”林一材,迄今已有400余年。林一材,初名一雉,字以誠,號玉吾。隆慶丁卯舉人,辛未進士,曾任云南、山西、廣西三省參政。晚年林一材回鄉省親,豎旗祭祖時,族人集思廣益,提出用祭祖的儀式和“接龜”的方式來迎接他,以示隆重。此后,這一儀式被傳承保留下來,并不斷豐富,規模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擴大。時至今日,“接龜”的“俺公”已從原來的3位發展到26位,“俺公”的年齡要求也提高到了70周歲。
如今,每年正月十六,潘涂社區處處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數千個龜粿驚艷亮相,數萬名林氏族人齊聚一堂,歡歌載舞共同慶祝這一盛會。而到達“接龜”年齡的海外林氏華僑,也會漂洋過海,回到故鄉謁祖“接龜”,感恩祈福。
責任編輯:唐秀敏
- 記市“最美家庭”王華南家庭:一家三代傳承香店拳2020-12-25
- 《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明年元旦起施行2020-12-23
- 好消息!“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2020-12-18
- 將非遺帶進校園 泉州通政學子屢登大舞臺2020-12-02
- 福州鼓樓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2020-04-23
-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將于明日正式開館2019-12-31
- 文化和旅游部出臺新規完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2019-12-11
- 西藏新增172名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2019-11-04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會在建陽舉行2019-08-08
- 福建省將提高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2019-07-29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江頭街道“三不三訪”暖心不斷2021-02-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