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廈門港碧波蕩漾,金色的陽光灑在忙碌的海灣,遠航的貨輪鋪滿海面。一批又一批貨物從這里啟程,沿著延綿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海洋,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今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海洋、我們的氣候和天氣,生動地詮釋著這一趨勢。
航運和港口是氣象高敏感行業,海洋氣象和港航氣象服務,是“絲路海運”行穩致遠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廈門市氣象局在福建省氣象局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海洋氣象服務新模式,打造“絲路海運”港航氣象服務品牌,響應國家“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助力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助推海洋強省戰略實施。
航標燈塔上的“氣象哨兵”
每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第一股海風、第一波浪涌……位于廈門港主航道咽喉之地九節礁燈塔氣象觀測站都是最先感受到。
圖為廈門港主航道咽喉之地九節礁燈塔氣象觀測站
說起這個被廈門海事局稱為“近海氣象播報員”的氣象觀測站,廈門市氣象局服務中心主任吳陳鋒就滔滔不絕:“九節礁水域,位于廈門港入出海口主航道上,是出入港的咽喉之地,卻常年受大霧、大風影響,船舶航行、港口生產都深受困擾,氣象觀測的需求最為迫切。”
因氣象觀測設施落地困難,九節礁水域長期缺乏有效觀測數據。為解決這一“陳年頑疾”,廈門市氣象局多次派出專家租乘小木舟上島爬礁,力求找到最適合的氣象觀測站建設地址,最終將選址眼光聚焦在九節礁燈塔上。去年6月11日,九節礁燈塔氣象觀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航標燈塔上的“氣象哨兵”正式入列氣象觀測隊伍。
“實踐證明,將自動氣象觀測站建在海上固定標志上這一舉措,開創了我國港航氣象服務的先河。”吳陳鋒說,“燈塔自動氣象站觀測的航道風力比航道附近的岸基氣象站大1~2級,航道氣象觀測更加精密。”
目前,廈門市氣象局已建成海島自動站8個、船舶自動站5個、燈塔觀測站3個、濱海觀測站60余個、風廓線雷達2個、微波輻射計和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各1個,擬投建3臺X波段相控陣雷達、5臺激光測風雷達和2臺激光能見度雷達,氣象監測范圍將覆蓋廈門全部港區和近海航線,具備海洋氣象災害的跟蹤監測能力。
港口航運的“氣象紅綠燈”
建站半年多以來,九節礁燈塔氣象觀測站觀測數據應用得到各方的好評。
“不良天氣下通航效率就提升10%。”廈門市海事局唐國勝對它贊不絕口,“及時、準確的氣象狀況觀測結果和惡劣天氣的有效預警,起著港口航運的‘氣象紅綠燈’作用,大大優化了廈門港的通航秩序,提升了通航效率、引航預排成功率。”
“絲路海運”氣象每天為二十多個國際航運企業、數十家國內航商的130艘船舶提供分鐘級的實況和逐小時精細預報服務。
“據我們初步估計,將為過往航商減少運行成本8930萬元/年。”福建省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南告訴記者。
為把好“氣象紅綠燈”的開關,近年來廈門市氣象局大力提升海洋氣象預報技術能力,海洋氣象觀測能力從稀疏到相對密集,從單一到多源,海洋氣象服務能力從基礎的要素預報轉變為海洋氣象影響預報。
“我們已經實現對夜間海霧發生發展的精密監測,監測時間分辨率已經達10分鐘,空間分辨率2公里。”廈門市氣象臺臺長陳德花介紹,近年來市氣象臺通過深入海事、港口部門調研,加強模式產品研發、海上氣象影響要素指標的凝練和服務指數的研發,開展臺灣海峽、福建近海船舶航行極端風險指數和臺風影響指數,并應用于臺風影響預報和海上大風影響的決策氣象服務,相關產品服務海洋部門效果良好,夜間海霧精密監測就是其中一例。
絲路海運的“氣象護衛隊”
在實際航行中,氣象狀況對船舶的影響是最棘手、最不可控的因素。這是港航界共識的問題。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受惡劣天氣影響?也是港航人一直想攻克的課題。
根據世界航運理事會的報告,2008年至2019年間,年均船載集裝箱落水數量達1382個,其中惡劣天氣下船舶搖擺偏蕩導致的集裝箱落水事故最多。今年以來,已發生6起集裝箱落水事故,全因惡劣天氣所致。
除了安全之外,在航運公司運營成本中油耗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
圖為世界最大集裝箱船“現代格但斯克”輪停靠在海滄港區嵩嶼集裝箱碼頭
“如何合理規劃航程航速,實現既省油降速又能準班到達,是船長最重要功課之一。”經常跑東南亞航線的海豐集裝箱運輸公司船長張敬濤說,“這就要求要足夠了解航線、港口的氣象狀況,特別是要知道未來天氣情況是否會造成封港或碼頭停止作業。”
可見,“絲路海運”要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行穩致遠,“氣象護衛隊”的保駕護航不可或缺。
中國氣象局已經提出“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發展目標,正在建設岸、海、空、天多平臺觀測資料有效融合、海洋氣象預報智能精準、海洋氣象服務智慧全面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提供集遠洋導航、海產養殖、海洋旅游、海上搜救、重點工程、港口運營為一體的海洋專業氣象服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遠洋氣象導航服務聯合體已于2020年正式組建。聯合體成員共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遠洋氣象導航技術,廈門市氣象局是首批正式成員單位。
廈門市氣象局正以廈門港為支點,放眼中國沿海和“海絲”國家,依托“絲路海運”創新機制和中國遠洋氣象導航服務聯合體,打造“氣象護衛隊”,提供遠洋氣象導航等綜合服務,推動氣象行業從“蔚藍”走向“深藍”,實現全球服務。(通訊員 湯珺琳)
責任編輯:趙睿
- 廈門大橋7月底左幅將可三車道出島通行2021-03-21
- 廈門多部門聯合出擊凈化旅游市場環境2021-03-21
- 廈門外國語學校兩校址近在咫尺條件懸殊 片區“拓荒人”盼名校資源2021-03-20
- 【代表委員歸來后】夏先鵬:提升司法應對精準服務國家戰略2021-03-19
- 攜手萬達 逆勢增長 志在全球的男褲專家九牧王做對了什么2021-03-18
- 全球首個5G低空覆蓋驗證落地完成2021-03-18
- 《人民日報》聚焦!廈門、福州這些改革獲點贊2021-03-16
- 廈門植物園綠地認養 今年人氣最旺2021-03-14
- 氣象“她力量”鷺島“天半邊”——記廈門氣象的女職工們2021-03-05
- 廈門市首個志愿者日暨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月啟動2021-03-05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眼科中心黎曉新總院長參加2021年兩會健康2021-03-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