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橋“四改六”項目加速沖刺。(記者 王協云 航拍器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即將迎來30歲“生日”的廈門大橋,力爭12月完成“四改六”改造加固、實現雙幅通車,比計劃工期提前一個月。
昨日天氣晴好,從高空俯瞰施工現場,已完成改造提升的大橋左幅(東半幅)車流涌動,仍處于封閉狀態的右幅正在攤鋪瀝青,道路指示牌已安裝完畢。“廈門大橋建成時間是1991年12月19日。我們的沖刺目標,是在下個月實現完工通車。”廈門路橋集團路橋工程公司工程一部總工程師陳圣輝說。
加寬橋面加固橋墩
施工組織難度不亞于新建一座大橋
從原本的雙向4車道變為雙向6車道,嶄新、寬闊的橋面,是廈門大橋此次改造中最直觀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背后有著高難度:“四改六”后,跨海部分橋面需加寬約50厘米,荷載顯著增加,須強健箱梁的“筋骨”;大橋的下部結構也要加固,比如橋墩變得更粗,支座也要更換;合同工期為14個月,但工序繁雜、交叉、立體,施工組織難度不亞于新建一座大橋。
保質量、保安全、搶進度,是開工以來的關鍵詞。在現場,施工單位中交一公局集團廈門大橋改造加固項目經理譚萬里說,加固大橋下部結構時,他們在海中圍堰,為了“多點開花”,圍堰用鋼套箱從6套增加到14套;在加固橋身時,工人們要鉆到密不透風的箱梁中作業,夏天陽光暴曬,體感溫度足有近50℃,為避免中暑減員、確保24小時輪班施工,多方提前謀劃,購買了8臺工業空調,用風帶把冷風打到箱梁內,將作業環境溫度壓制在30℃。
嚴把安全、質量、進度關
讓大橋恢復青春
注重細節,才能打造品質工程。陳圣輝說,大橋左、右幅間有一條縫,拆除原有中分帶等構造物時,他們用兩根鋼筋“兜”住松動的路緣石和建筑垃圾,防止墜物落海影響通航安全,同時還能保護海洋環境。
“前后增加投入至少幾百萬元。不過,30年前,廈門大橋由中交一公局集團建設,它是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曾拿下中國建筑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魯班獎’。所以,我們有一種情懷:不要考慮太多,先把工程做好,嚴把安全、質量、進度關,讓大橋恢復青春。”譚萬里說。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堅定不移推進跨島發展,加快形成島灣一體、區域協同發展格局”。陳圣輝說,廈門大橋“四改六”改造加固工程完工后,廈門跨島交通總車道數將增至40條,明年翔安大橋建成后,將進一步增至48條,后續第三東通道和同安進島通道箭在弦上……連接“扇頭”與“扇面”的“扇骨”將更加穩固,承擔起新一輪跨島發展重任。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大橋西側出島通道分流提示牌增多了2021-07-2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大研究團隊發現抵御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廣譜中2021-11-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