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卷起藍盈盈的光。(記者 林銘鴻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林路然)“它像是碎鉆灑進了大海,又像是星星墜入了人間。”連日來,“廈門藍眼淚”現象備受關注,吸引一撥撥市民踏浪逐“淚”。但同時,網上還存在另一種聲音,懷疑“藍眼淚”的形成與海洋污染有關,記者特邀權威專家答疑解惑。
“藍眼淚”會污染海洋?
沒有證據顯示與污染有關
上周末,“廈門藍眼淚”現象一出現,立刻在網上引發熱議,連續登上多個平臺熱榜,觀看人次破千萬。許多市民打卡,直呼在海灣公園、海滄灣、鼓浪嶼等沙灘,都遇見了這片“藍眼淚”,還有網紅連夜趕赴現場進行直播。
“藍眼淚”視頻層出不窮,對“藍眼淚”形成的猜測也是眾說紛紜。有網友說,“藍眼淚”是一種會發藍色光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大面積爆發會形成赤潮,危害漁業,“藍眼淚”是海洋污染的表現和產物。對此,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生態學系主任、海洋生態專家黃凌風教授表示,這些說法并不準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此次“藍眼淚”與海洋污染有關。
“藍眼淚”會造成赤潮?
高密度聚集才會形成赤潮
黃凌風教授說,此次“藍眼淚”是由夜光藻形成的,不是網友所稱的海螢,而夜光藻不是有毒種類,古代就有。此外,夜光藻白天在陽光下呈紅色,高密度聚集才會形成赤潮,但目前我們白天沒看到海邊有赤潮出現,說明夜光藻密度不大。上周六晚,黃凌風教授從海灣公園提取了海水樣本,經檢測得出,一升海水中只有幾百個夜光藻,而一升海水中要有3000個以上夜光藻才能認定為赤潮。
“海水漲潮,使得較多夜光藻向岸邊聚集,形成了‘藍眼淚’現象,但整個海域中的夜光藻密度還是較低的。”黃凌風教授認為,夜光藻的出現主要與海水溫度適宜、食物豐富、天敵少等因素相關。近期廈門沿海水溫穩定,而夜光藻體內消化的食物多為硅藻,也無異樣。
還有網友稱,“藍眼淚”被沖上岸離開海水,最多存活100秒。黃凌風教授說,夜光藻受外部刺激就會發光,即使離開海水,用手指觸碰,也會發光。同時,夜光藻是低等生物,繁殖速度快,對環境依賴程度高,受外部環境的變化影響易消亡,但“最多存活100秒”的說法太絕對,沒科學依據。
夜光藻數量增加影響大嗎?
尚不影響親水活動和漁業生產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對廈門海域是否形成赤潮開展實時監測,相關工作人員說,近期海域內的夜光藻數量有所增加,但密度不大,未形成赤潮,也未對市民的親水活動以及海洋漁業生產造成影響。
工作人員解釋,夜光藻密度過大,可能使部分市民在游泳或參與親水活動時過敏。此外,過多藻類在海域內生長,會造成魚類窒息,影響環境。因此若監測數據顯示夜光藻密度過大,相關海洋環境預報部門會及時公布消息。黃凌風教授也補充提到,若是藻類生長過剩,尤其針對有毒藻類,還可采取撒入礦物黏土的辦法,令藻類沉淀。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夢幻!廈門海岸現“藍眼淚”景觀2022-02-14
- 廈門2022年的“藍眼淚” 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2022-02-14
- 可愛“藍精靈”在廈門出沒 專家:由夜光藻引起2021-03-31
- 品味舌尖上的“藍眼淚” 沙灘潮流快閃店亮相平潭龍王頭2020-10-03
- 海壇古城藍眼淚文創市集點亮嵐島“夜經濟”2020-07-27
- 福建“藍眼淚”刷爆全網 這些海域可看到2020-04-22
- 平潭藍眼淚在哪個海灘,平潭藍眼淚出現的月份,平潭藍眼淚是什么2019-05-02
- 平潭海邊蹲守數小時 只為邂逅“藍眼淚” 2018-04-28
- 這首寫平潭的歌,在臺灣火了,網易云音樂評論也超千條2018-03-15
- 美爆了!平潭再現“藍眼淚” 絢麗如阿凡達2017-04-1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原創MV《親愛的旅人啊》 情暖留廈過年的“旅2022-02-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