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徐景明 通訊員 林江琳)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是一項策劃醞釀多年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更是一項縱深推進“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的百年工程。
中國廈門、翔安大嶝。海風掠過耳畔,如同低沉的號角,召喚著一場新的巨變——1983年,在廈門高崎漁村,福建舉全省之力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創造“廈門速度”的佳話;近40載初心未改,如今,在廈門翔安大嶝,超過兩千億元資金正在激活這片53.11平方公里的新興熱土,一座中國東南沿海最高等級機場蓄勢待發。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對于廈門新機場的重要意義,國家、省、市各級批復文件已多次闡明:它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機場、區域性樞紐機場和兩岸交流門戶機場,是中央支持福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大基礎設施,是落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新機場項目的全面開工,對于廈門縱深推進“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好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多年間,廈門市歷任班子為新機場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廈門新機場邁入全面開工新階段,圍繞“空”“僑”“港”“臺”這四大優勢創造新機遇,全力加快新機場建設,把新機場片區打造成為廈門乃至于全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增長極,成為全新主題。
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高效能推進;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目標造就人文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平安機場的“四型機場”。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今年6月14日,是“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提出20周年,廈門新機場的構想、選址、規劃、審批、開工等一系列工作,正落在這一時間段內。
騰飛大幕再啟
高崎國際機場已無潛可挖
2007年,新機場選址工作啟動
歷史的車輪轟然向前,一組組數字,就是發展的車轍。
廈門新機場是全球少見的海島型機場,位于大嶝島機場片區核心區。資料顯示,新機場本期工程將建設面積55萬平方米的主航站樓、196個機位的站坪、2條遠距跑道,其中,北1跑道按飛行區最高標準4F建設,長3800米,能夠滿足民用空客A380、波音747等大型飛機的起降要求;同時新建近25萬平方米交通中心及停車樓,以及空管、航油、航司基地等配套工程。計劃2026年建成通航,屆時,飛機年起降可達38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年,貨郵年吞吐量75萬噸/年。之后,廈門新機場還將繼續推進二期工程,建設時間計劃持續到2040年。
這樣的規模體量,有基于過往的實事求是,也有基于發展的高瞻遠矚:自1983年建成投用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歷經兩輪擴建、年吞吐量三次飽和,已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建成后,首次達到接待能力飽和是在1990年,當時年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第一輪擴建啟動后,建成T3航站樓,2009年出現飽和,年旅客吞吐量超1000萬人次。”廈門市機場片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二輪擴建隨即上馬,但旅客吞吐量攀升極快,到2014年就突破了2000萬人次,2019年更是達到2741.34萬人次,第三次飽和。”
和前兩次飽和不太一樣的是,這一次,瓶頸主要在跑道和停機位上——最繁忙時,廈門高崎國際機場1小時起降飛機32架次,已經達到國際公認的單跑道機場極限流量,同時,由于過夜停機位不足,基地航空公司新增飛機只能停在外場,影響運營效率。
再建跑道和停機坪?這個擴建方案曾兩次出現在相關規劃當中,但是,作為距離市區“零公里”的城市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周邊已無土地資源可用。
無潛可挖,只能另尋他路。擴建與遷建之間的選擇逐漸清晰后,2007年,廈門新機場選址工作正式啟動,特區航空業再次騰飛的大幕徐徐拉開。
選址歷時七年
“上山下海”選定大嶝場址
進行抽絲剝繭式分析規劃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如果將機場建設分為“三步曲”,第一步,就是選址;但這第一步,就走了七年時間。
廈門新機場應該建在哪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選址工作可謂“上山下海”——在11個備選場址中,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邊,分布在廈門、漳州、泉州三市。
5個“上山”場址,分別位于廈門集美后溪、同安汀溪、翔安新圩、漳州龍海浮宮和廈泉交界處的石井、水頭附近。不過,經過實地考察,這些“上山”場址都不符合要求——“4條跑道、近百萬平方米航站樓及配套建筑面積、總占地面積超50平方公里的機場片區,要削平多少山?福建的山都是花崗巖,工程量太大。”一位經辦人員說。
工作轉向“下海”。備選的6個場址中,分別是廈門翔安大嶝、翔安新店、翔安澳頭、同安洪塘,泉州晉江磁灶和漳州龍海紫泥。這6個場址都位于廈漳泉城市走廊的帶狀區域,服務能力覆蓋三城,其中,大嶝場址具有凈空條件好、與城市規劃矛盾少、節約土地資源、交通條件好、工程造價低等優點。
同時,大嶝場址,也符合“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這一重要屬性——廈門經濟特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因臺而設。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過程中,建設新機場,將實現以通促融,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
2011年9月29日,福建省政府明確大嶝場址作為廈門新機場場址。同時,福建省發改委向民航部門上報《廈門新機場選址報告(報審稿)》,推薦大嶝場址作為廈門新機場場址。
從推薦到批復,廈門新機場又走過了四年時間——在這四年間,廈門對大嶝場址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規劃,涉及的內容包括天上、地下、海中,小到飛鳥對空域的影響,大到跑道方向設置如何不與周邊機場產生沖突,專題研究達到一百余項,程序之專業、之復雜,超出常人想象。
在所有要件均齊備的情況下,2014年11月4日,國家民航部門正式批復廈門新機場選址,大嶝場址一錘定音。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各街道社區持續推進60周歲以上老年人疫苗2022-06-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