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先行一步
條件具備一處開工一處
最大限度節省總工期
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市機場片區指揮部,有這樣一個共識:廈門新機場片區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如果按順序建設數百個工程,所耗費的時間將難以估算——因此,具備條件的配套項目先開工,最大限度節省總工期。
“每一個工程都可能變成卡脖子工程,因此,我們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耽誤不得。”市機場片區指揮部常駐副總指揮吳洪欽說,“尤其是在前期審批過程中,要利用好‘窗口期’,積極做好基礎性配套工作,先謀后動,如提前開展片區規劃,思考未來建設中需要先行開展的基礎配套,為新機場主體工程建設節省時間。”
比如,片區拆遷量不容小覷。“僅一個陽塘村,要搬遷2092戶,總計5717人,拆除房屋1486棟,拆遷面積達到53.52萬平方米。”這一串數字,負責拆遷的指揮部人員張口道來。精準的數字背后,是“一戶一策”全力推動。
截至2022年5月底,新機場片區完成76個征拆項目,累計完成土地征收8954畝,房屋征收71.01萬平方米,海域退養42845畝,海域使用權收回739.5畝。
條件具備一處、開工一處。
翔安機場高速公路,對接沈海高速和新機場片區,是未來進出新機場的主動脈,也是片區招商引資的先導工程,早在新機場規劃獲批時就啟動建設。該項目采用分段建設模式,尤其是影響總工期的控制性大橋、隧道項目,成為攻堅重點。
“目前項目整體進度超前。2021年11月,全線最長的隧道巷東隧道實現貫通,比計劃工期提前半年。”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該隧道為全國少見的雙向八車道超大斷面隧道,最大開挖寬度22.18米,從中也能看出新機場配套工程的高標準。此外,大嶝大橋也進行了拓寬改造升級,將來,在機場片區,雙向八車道將是“標配”。
在建的溪東路也有諸多亮點。比如,這條道路建設了全國少見的首條機動車+非機動車設置的雙層跨海大橋——溪東大橋,體現出低碳綠色的發展理念。
新機場片區內的配套設施,均按照長遠思考開展建設。一些臨時的施工便道,只要和規劃圖上的道路線網一致,便一次性建為永久道路,避免重復建設。
截至2022年5月,片區內共策劃項目274個,計劃總投資2429億元。其中,陽塘安居小區、蔡厝高中、廈大翔安醫院等11個社會事業項目進入“開花結果”階段,各類要素保障能力日漸增強;機場快速路(南段)、環嶝北路等6條干道已通車,片區在建道路里程122.3公里,片區快速路網框架基本形成。
外部交通集疏運體系也在快馬加鞭:“兩快一普”的軌道交通、“兩快兩高”的道路交通兩大核心網絡……廈門市域1小時、閩西南協同區1.5小時以及周邊區域半天內的陸域交通圈日漸清晰。
除了交通體系,供電、供水、供氣、防洪、排澇、排污和綜合管廊等配套,均快馬加鞭同步推進。此外,新機場片區還預留高鐵站和港口,并在電力系統中規劃建設一座廈金換流站,為片區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共謀兩岸福祉留下更多發展空間。
創新如虎添翼
提升工效推進流程
保障新機場如期通航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按照新機場2026年通航的初步目標,上百個項目要在4年內完成,掛圖指揮、手冊作戰、倒排工期必不可少,更要狠抓關鍵:強化管控、交叉施工、并行推進,找到最科學、最合理、最快速地推進流程的方法。
“這可謂千絲萬縷,不管控則一團亂麻、強管控則絲絲入扣。”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遇到難題一處,解決一處。
比如,不起眼的土方,積累起來便是巨大投資。數據顯示,片區建設需要的土石料超過2億立方米。“主力”供應渠道是南安方向運來的土石料,2020年初,各方已合力打通了一條專用運輸線。另外,一些項目開挖出的土方,也被合理利用到其他道路建設項目中,實現投資和進度雙贏。
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管控期間,統籌進度管控更如同一雙大手:聯絡制度、日常巡查、專項核查、專題會議、聯合管控例會、考評制度等舉措全盤、實時監控推進,片區配套項目建設始終保持“不失速”。
“不失速”的意義,不僅是保障新機場如期通航,對于節省投資也意義重大:根據測算,片區已啟動項目的總投資,每日的利息就達到數百萬元,爭分奪秒,有著顯著的經濟效益。
“我們還清楚地記得,2020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道路項目缺機械、缺人手,指揮部立即召開協調會,統籌整個片區建設資源趕來支援,確保項目如期完工。”一位建設者回憶。
一項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廈門新機場片區共有省、市重點工程22個,至當年10月底,年度投資任務就已超額完成。
除了強管控,技術創新也在提供“加速度”。
如今,在蓮河片區東園地塊,航空產業建設蓄勢待發。“這里曾經是我們土地準備壓力最大的一個點。按照最初的設計和施工方案,幾乎沒有工期可壓縮,技術創新讓我們找到了突破口。”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說。
通過研發水汽分離新型裝置,開發大面積軟基處理自動化監控系統,東園地塊真空預壓軟基處理工效顯著提升,提前13個月完工,大幅節約投資,且為地塊沉降難題提供“廈門方案”。
南港特大橋、溪東大橋、片區管廊……在這些項目中,創新舉措層出不窮,項目整體進度如虎添翼,為新機場全面開工提前舉起了“發令槍”。
無論是抓經濟促全局、深化改革開放,還是推進跨島發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廈門新機場項目給予外界更多想象。可以預見,廈門新機場的建設,必將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為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增添亮色一筆。
在跨島發展的新天地中,一雙全新的特區之翼,正欲展翅翱翔!
【觀察】
新機場打開“機”遇之門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國家民航部門曾估算,民航業投入和對經濟社會的拉動比例高達1:8,廈門新機場的建設,將有力推進廈門跨島發展進程——形象地說,原來的機場,是城市機場,而廈門新機場的目標是“機場城市”:一個以機場為核心,形成生活、居住、產業相配套的航空島。
如今,廈門新機場已全面動工,發展有了空間,更要有質量。在廈門新機場的規劃圖上,廈門新機場臨空經濟區面積覆蓋大嶝、蓮河、蔡厝等廣闊區域。如何將這里打造成為招商引資熱土?
航空客貨運領域打響了頭炮。當前,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三大基地公司廈門航空、山東航空和東方航空,均計劃在新機場落地新基地。在貨運方面,中國郵政、順豐項目正在洽談中。
“高崎機場的航空維修產業要整體搬遷到廈門新機場,一些項目用地已摘牌。”機場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比如,太古飛機維修等業界領先的公司都將在臨空產業園落戶,且打造產業‘升級版’,發展深度維修、高等級飛機維修、大型飛機‘客改貨’、飛機全壽命維修保障,兼顧公務維修改裝業務,成為亞太一流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作為維修業的“高精尖”代表,這些企業的搬遷難度不低。比如,每一家企業都要單獨設計搬遷方案,且新廠址要申請國際資質后才能投入運營……曲折工作、價值更高——有了條件更好的新場址,特區航空維修業將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廈門航空產業啟動區航空工業園及物流園區項目也在加速落地:2021年10月21日,廈門航空工業有限公司成功在蓮河片區摘牌競得項目用地,建設廈門航空產業啟動區,構建專業化、定制化、配套齊全的新一代特色園區,涵蓋諸如飛機租賃、零件制造、貨運物流、保稅物流、智能產業園、供應鏈項目,目標瞄準“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航空產業園區”。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如今,新機場片區內,以“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使命的廈門科學城蓮河片區正蓄勢待發。這一核心片區將依托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廈大科技園,規劃五大功能分區,重點承擔科學技術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加速等功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培育創新藥物、合成生物、空天開發、能源材料等未來產業,打造廈門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地。
當前,廈門正在積極向上爭取設立空港綜合保稅區。作為未來面向金磚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兩岸共同市場的重要載體、亞太重要的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廈門空港綜保區(籌)將聚焦航空維修制造、國際物流與分撥、商務商貿服務等臨空產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科教研發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新機場片區在庫重點在談招商引資項目27個,總投資超344億元。在庫合同簽約項目數13個,預計總投資30.16億元。2022年,新機場片區計劃新增10個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預計三年內總投資10億元。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各街道社區持續推進60周歲以上老年人疫苗2022-06-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