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林永利 徐夢菡)“到2025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值超過14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衡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到2027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5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萬元,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日前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錨定了廈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吹響了今年廈門加快構建符合廈門實際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體系的號角。那么,今年廈門“三農”工作的著力點是什么?今日詳細解讀。
關鍵詞1 糧食
首次明確樹立“大食物觀”
“要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重大責任。”會議指出,要強化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廈門扶持糧食生產六條措施,建設10000畝高標準農田,推進翔安糧庫三期工程項目,確保完成6.1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52萬噸糧食產量任務。要強化生豬產能調控,抓好“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穩價,建設葉菜基地8000畝、現代化溫室大棚1000畝,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大食物觀”這一名詞首次出現。會議明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此外,廈門將加強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支持優質農產品申報名牌產品。
關鍵詞2 資金
繼續加大“真金白銀”投入力度
廈門歷來重視農業農村領域的資金保障,去年市財政涉農資金投入23.8億元,比2021年增長7.4%。今年廈門將加大涉農資金投入,完善投入機制。
在涉農資金投入上,廈門將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優先保障領域,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鄉村振興比例,加大“真金白銀”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把農業農村領域納入系統集成式財政管理改革,完善資金整合機制,推進“大專項+競爭性分配”管理,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益。
農業農村現代化,光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今年廈門將運用“財政+金融”工具,放大財政資金杠桿作用,設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現代農業農村與現代金融有效結合,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發展。
關鍵詞3 產業
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產值力爭達到1240億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關鍵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今年廈門將加大現代農業招商力度,強化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的引育工作,支持預制菜等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發展,通過全產業鏈拓展增值增效空間,力爭今年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240億元。
要突出城郊農業功能定位,圍繞服務城市發展農村經濟,探索鄉村研學科普、農耕體驗等鄉村新業態,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更多美麗休閑鄉村。
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創建一批省、市、區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目前,廈門147個行政村中仍有60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占比達41%。要注重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堅持可持續發展,高質量建設一批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今年再增加30個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萬元的行政村。
關鍵詞4 基礎建設
提升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精品村
基礎設施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基石。會議指出,要堅持全市統一規劃、城鄉功能互補,策劃和實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在解決農村問題的同時拓展城市空間、提升整體功能。
廈門將積極開展鎮(街)村聯編和駐村規劃師工作試點,推動規劃、建設、管理、執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提升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精品村;加快實施一批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提升項目,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關鍵詞5 科技創新
打造“廈門農業大腦”平臺
當前,廈門正在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要創新思路推動科技進農村、促農業、惠農民,切實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要重點抓好種業創新工作,加快建設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種子種苗)產業園,翔安花椰菜育種、蔬菜集約化育苗等現代種業創新基地,推進水產種業“一園區兩基地”(翔安歐厝都市水產種業園區,同安石潯百利仔蝦繁育基地、廈門都市水產種業產學研服務中心基地)建設,培育一批種子種苗龍頭企業,繼續辦好廈門種業博覽會,促進種業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種業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將打造“廈門農業大腦”平臺。實施“智慧林業”“智慧海洋”工程,建設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代農業智慧產業園、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推廣設施農業和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土地出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關鍵詞6 文明創建
讓農村留住鄉風鄉韻鄉愁
廈門將把文明村鎮創建納入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整體布局,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持續提升農民精神面貌。
廈門將積極開展綠盈鄉村建設,整治提升農村既有裸房,提升村容村貌和改造房前屋后環境,支持基層立足農村獨有風貌肌理開展微改造、精提升,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地全面提升。
要大力弘揚閩南紅色文化、優秀農耕文化等本土文化,活態傳承送王船、宋江陣、農民畫等農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讓農村像農村、是農村,努力留住鄉風鄉韻鄉愁。
關鍵詞7 改革
為農業農村現代化 釋放新活力注入新動能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廈門作為經濟特區,不僅要用改革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更要通過改革創造農業農村發展機遇。
會議明確,要加強農房建設管理,健全審批、規劃許可、質量安全、建筑風貌等農村宅基地聯審聯批機制,完善被征地農民權益保障。要加快建設市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致富增收。要積極推進鄉村治理創新,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要進一步優化提升常態化駐村和市直單位掛鉤幫扶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工作機制,做到授魚又授漁、幫帶不替代。
關鍵詞8 融合
落實惠臺惠農政策 深化廈臺基層交流
廈門經濟特區“因臺而設”,推動廈臺農業農村領域深度融合,不僅有利于借鑒、引入臺灣地區的先進理念經驗,更是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責任所在。
今年,廈門要加快推動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等建設,加大臺灣農業“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機具)示范推廣力度,積極申報新設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爭創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區和推廣基地。
廈門將拓寬兩岸農產品流通渠道,提升海峽兩岸農產品檢驗檢疫技術廈門中心,鞏固兩岸農產品貿易集散中心地位。
相關
廈門出臺實施意見 推動“三農”工作落細落實
廈門近日印發2023年市委一號文件《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強調各責任單位要聚焦目標任務,落實落細責任,強化協同配合,共同推動農業農村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實施意見》明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廈門“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及省委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規劃引領、產業融合、改革創新,以農業高質量、農村高顏值、農民高素質為導向,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走好具有廈門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廈門力量。
聚焦1:糧食生產
《實施意見》強調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緊壓實屬地責任,加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執行《廈門經濟特區糧食安全保障規定》。穩定糧食生產,多渠道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全市糧食產量保持在2.52萬噸以上。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落實秈稻谷定向托底收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政策。加大水稻種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社會服務和水稻保險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糧食生產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做好化肥等農資生產儲備調運,提高種糧綜合效益。深挖大豆油料擴種潛力,將大豆、油料的面積、產量列入種植結構和布局調整任務,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
聚焦2:高標準農田
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重點農業生產區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合理安排建設內容,提高建設標準,重點解決項目區急需的農田灌排設施老舊問題,力爭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實施地力提升工程,開展土壤酸化治理,推廣綠肥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
聚焦3:種業振興
《實施意見》指出,廈門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全面完成農作物、水產、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建設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開展農作物新品種育種攻關、良種繁育與產業化開發,選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加強花卉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提升花卉研發和育種創新能力,加強三角梅、蝴蝶蘭等重點花卉種苗行業品牌建設。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承擔種業科技項目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聚焦4:對口協作
廈門將深化對口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落實援寧財政幫扶資金,推進產業深度合作,拓寬勞務協作渠道,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實施消費幫扶行動,廣泛發動社會組織參與,提升閩寧鄉村振興樣板村建設水平,強化閩寧產業園招商引資,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此外,廈門將扎實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持續做好省內對口協作工作。
聚焦5: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施意見》指出,推動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廈門將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智能升級。
廈門將改造提升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改造提升基層供銷社,開展市級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星級服務網點建設工作,加強鎮(街)惠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持續拓寬服務范圍。
此外,廈門將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鄉村餐飲購物、文化休閑、養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務,支持探索鄉村研學科普、農耕體驗等鄉村新業態。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引進發展鄉村旅游項目,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村、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和金牌旅游村,爭取培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十三五”期間漳州農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破2萬元2021-02-05
- 福建持續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020-11-03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2018-09-03
- 告別“黃泥湯” 泉州五年逾百萬農村居民喝上放心水2017-07-27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喜訊!我院6名專家榮獲2022年度亞太最具影響2023-03-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