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分選設備正對可回收物進行精細分選。(記者 林銘鴻 攝)
精細化分類后的低值可回收物被壓縮打包,運到工廠進一步處理。(記者 林銘鴻 攝)
居民自覺將牛奶盒、快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投入藍色垃圾桶。(記者 吳海奎 攝)
專車收運低值可回收物。(記者 吳海奎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海奎 柯笛 通訊員 李文林)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它們被居民投入“藍桶”;隨后,有藍色外觀的“專車”,將它們運輸至分揀中心;在分揀中心,它們被精細化分揀——紙質的、玻璃的、金屬的分門別類;最后,它們各自進入再生工廠,實現“重生”……在廈門,曾經被當成垃圾處理的外賣盒、牛奶盒、玻璃瓶等低值可回收物,如今走上了再生利用之路,為保護生態環境加分。這背后,得益于廈門久久為功、環環相扣推動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廈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雙碳”行動,緊緊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探索建立“分類投放、統一清運、區域分揀、集中處理”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循環模式和處置機制,推動建立了具有全國示范效應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
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介紹,目前,廈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已步入垃圾分類“資源化”階段,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市民文明素養提升。
先行試點
推動建成
規范管理體系
生活中像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賣餐盒等可回收物,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被循環利用,回收成本大,經濟附加值低,因此被稱為低值可回收物。
在以往,全國大部分城市將低值可回收物當成普通垃圾來處理,要么一燒了之,要么一埋了之——不僅增加垃圾處理的負擔,而且也會造成資源浪費甚至環境污染。
近年來,通過開展精細化分類,廈門讓低值可回收物實現“真回收”,并逐步進入規范管理。
早在2020年7月,廈門市垃分辦發布《廈門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經過修訂,目前將低值可回收物分為廢玻璃、陶瓷類、廢塑料、廢紙和廢紡織衣物五個品類。通過在生活小區開展低值可回收物收運試點工作,引導居民從源頭上做好低值可回收物分類。
在思明區嘉蓮街道英皇湖畔小區,門口的宣傳板醒目提示:“一次性杯子、泡面桶、塑料餐盒、利樂包……它們不是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小區鼓勵居民從生活垃圾四分類中更進一步,開展精細化分類,其中玻璃、陶瓷投放至玻璃陶瓷專用桶,廢塑料、廢紙投放至藍色可回收物桶,廢紡織衣物投放至小區內設置的織物箱。經過實地檢測,其他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占比超過20%。在為期20天的統計數據中,藍桶收集的可回收物為315桶,黃桶收集的其他垃圾僅121桶。
從建立規章,到先行試點,廈門做好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管理體系,為形成“分類投放、統一清運、區域分揀、集中處理”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循環模式和處置機制,一步步打牢基礎。
完善配套 回收利用成效顯著
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抓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大環節”,廈門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確、責任清晰、配套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資源回收利用成效顯著。
當前,廈門由各區政府部門委托相關企業負責垃圾分類收運,低值可回收物采取定時、定點、定線與預約相結合模式,使用帶有專門標志標識的專用車輛,定時清運可回收物桶,科學規劃“公交化”直運線路,轉運至專業的分揀中心進行分揀處理。
2022年12月,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在廈門海滄正式投運,日分揀量達50噸,主要分揀除玻璃、陶瓷、廢紡織衣物以外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揀后的物料通過機器人進行質量控制、提高純度等方法,被精細化分揀為普通紙、紙塑復合、利樂包裝等15個品類,最后分別打包壓縮后,送往下游再生處理廠家,實現“變廢為寶”。
此外,玻璃陶瓷桶內的廢舊玻璃陶瓷,將通過加工作為建筑材料回收使用;織物回收箱里的廢舊衣物等,經回收企業分揀,可重新使用的,經過清洗、消毒后,出售或通過愛心慈善機構等捐贈至有需要的貧困地區,無法重新使用的,則作為織物原材料破碎后重新回收利用;其他低值可回收物也由既有的再生資源企業處理。
僅2022年1月—11月,廈門就回收再生資源73.46萬噸。其中,家電及電子產品343.94噸、廢金屬530751噸、廢玻璃33809噸、廢織物1857.3噸、廢紙137836噸、廢塑料30045噸,據不完全統計,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已達50%以上。按平均每天產生800噸的低值可回收物進行測算,經回收至少可減少近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積極探索 推進“兩網融合”
根據國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廳有關工作安排,廈門市堅持“末端牽引前端”的工作思路,以考評、執法為抓手,倒逼各區建立健全低值可回收物收運體系,及時報備收運車輛,做好廈門市智慧環衛平臺生活垃圾分類直運系統的車輛錄入和上線工作,在前端“應分盡分”的同時,實現末端“應收盡收”,并積極推進環衛清運網絡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兩網融合”,進一步完善低值可回收物收運處體系,實現低值可回收物從“垃圾”到“資源”的轉變。
此外,廈門正積極探索可回收物領域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體系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保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利用產業穩步發展。廈門還引導市場建立可持續發展制度,鼓勵各個行業在具體商業模式中提高玻璃、快遞包裝等的重復使用率,并督促再生資源服務點運營管理實現標準化、規范化、連鎖化經營,進一步提高資源化水平。
據介紹,接下來,廈門還將繼續推進低值可回收物末端處理配套設施的建設與發展,鼓勵企業加強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應用,促進產學研用合作,鼓勵科研機構、高校開展低值可回收物處置技術創新、循環經濟應用研究,幫助“放錯地方的資源”在科技助力下實現應分盡分、物盡其用,助推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與“雙碳”行動實現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今年探索建設垃圾分類碳交易平臺2023-03-06
- 閩侯:垃圾分類收運“公交”來了2023-02-27
- 廈門去年12月垃圾分類考評成績公布 海滄區繼續領跑2023-01-28
- 福州晉安區垃圾分類出實招見成效2023-01-19
- 福州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鼓樓開園亮相2023-01-08
- 《泉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下月施行2023-01-06
- 福州市垃圾分類水平穩居全國前列2023-01-04
- 廈門11月垃圾分類考評成績公布 海滄區蟬聯榜首2022-12-29
- 廈門:垃圾分類“必修課”怎么上?學校有妙招2022-12-09
- 莆田秀嶼:分類新時尚,垃圾變寶藏2022-12-02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經濟特區數據條例》3月1日起實施2023-03-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