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左)與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趙依妮在實驗室討論。(廈門大學供圖)
東南網6月6日報道(通訊員 曾文萃 記者 劉瑋)近日,廈門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鑫教授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成果,修正了經典的“淀粉樣蛋白學說”,并提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靶點。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是癡呆的最常見類型,全球每3秒就新增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我國約有1000萬人患病。找到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療法,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
一直以來,β-淀粉樣蛋白(簡寫為“Aβ”)在腦內堆積被認為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學術界和制藥企業針對Aβ展開了海量的研究。但事實證明,靶向Aβ治療藥物的失敗率極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始終面臨缺少有效治療方法的困境。
40多年的“碰壁”,讓科學家們對淀粉樣蛋白學說和衍生的干預策略進行了深入反思。最近,廈門大學王鑫教授團隊的一項歷時4年多的研究,鑒定出了另一個對阿爾茨海默病至關重要的病理因子——β2-微球蛋白(簡寫為“B2M”),這可能成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靶點。
其實,早在研究初期,該團隊圍繞B2M研究的疾病,并非阿爾茨海默病,而是唐氏綜合征。“我們實驗室主要研究唐氏綜合征,而唐氏患者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在40歲以后,腦部都會出現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一樣的特征,包括淀粉樣斑塊。因此我們在研究唐氏綜合征的同時,也尤其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王鑫介紹道。
今年3月,該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闡釋了外周血中的B2M能夠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神經元突觸功能,這可能是唐氏綜合征等多種認知障礙疾病的病理機制。在該研究的基礎上,團隊同步開展了B2M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機理研究。團隊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組織中,B2M可以和Aβ結合并加重其神經毒性,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和認知損傷。
通過靶向清除B2M,或干擾B2M與Aβ的結合,就可以顯著逆轉患病小鼠的認知缺陷。這具體表現在“水迷宮”實驗中,患病小鼠因為學習記憶缺陷,而無法通過行為學測試,但一旦清除了患病小鼠體內的B2M,它就可以達到普通小鼠的學習記憶水平。
“也就是說,之前我們都以為淀粉樣蛋白產生神經毒性是Aβ的‘獨角戲’,實際上是Aβ和B2M的‘雙人舞’。”王鑫說。該研究重新檢視了淀粉樣蛋白學說,并對Aβ的神經毒性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補充。相比起Aβ,B2M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它可以在血液和腦部之間“穿梭自如”。
實驗結果顯示,通過靜脈注射較少量抗體清除血液B2M,就可以有效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認知功能,且避免了大劑量抗體治療引起的腦炎和腦出血問題。
“就好像頭痛不一定醫頭,遠水也可以救近火。”王鑫說道。該團隊始終相信,以唐氏綜合征為切入點,去尋找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方案,或許是一條全新的賽道。王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挖掘唐氏致病機理這個‘寶藏’,從中找到可能同時治療兩種疾病的方法。”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大學原創話劇《遙望海天月》在福州演出2023-06-02
- “兩岸學者面對面”暢談同胞心靈契合2023-05-30
- 廈門市與廈門大學市校合作聯席會舉行2023-05-05
- 超聚變與廈門大學、興業銀行聯合數字孿生方案獲商業價值獎2023-04-28
- 廈門大學:踔厲奮發新百年 勇毅前行“雙一流”2023-04-05
- 廈大近百學子到基層掛職 走進思明翔安28個社區2023-03-21
- 廈門大學牽頭研發鼻噴新冠疫苗獲批緊急使用2022-12-06
-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先才談制裁“臺獨”頑固分子:十分必要,完全正當2022-08-17
- 廈門如何發展校友經濟 聽聽這兩位廈大人怎么說2022-06-28
- 廈大溫情送別9054名2022屆畢業生2022-06-28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2.2萬名考生今日奔赴高考考場2023-06-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