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 蔡綿綿)在廈門的建筑工地,一系列顛覆想象的智能革命正在發生:機器人變“工友”,放樣、焊接、噴涂等工序樣樣在行;無人駕駛壓路機在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和障礙物識別系統等智能技術組合成集群的“大腦”指揮下,以厘米級精度自動協同作業;擁有25只“腳”的空中造樓機攀附在超高層建筑頂端,最快四天就能建一層樓……

      智能建造正迎來發展藍海——借力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建筑行業的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速。此前,住建部將包括廈門在內的24個城市列為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在試點方案中,廈門提出要利用三年時間,“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建筑工業化技術協同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建立涵蓋科研、設計、生產、施工、運維等全產業鏈融通協同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

      在從“建造”邁向“智造”的全新賽道,如何搶灘布局實現彎道超車?建筑業產業將呈現怎樣的變革?作為全國試點“第一梯隊”,廈門正在用實踐作答。

      技術的迭代 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 先預制“零部件”再到現場組裝

      “沒有成堆的建筑垃圾,也聽不到長時間的刺耳作業聲。”思明區蓮龍小學近期正在擴建,周邊的居民發現,這個項目有些不尋常。

      走進工地內部,就能發現答案所在:整個建筑被拆分為21個箱體模塊,先在工廠中進行工業化預制生產,把結構、水電、暖通、裝飾、幕墻各部件像樂高積木一樣基本組裝完畢后,再集中運輸至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組裝為建筑整體——這是我省首個永久性鋼結構模塊化建筑。

      “智能裝配建筑生產基地就像汽車生產車間,將建筑的‘零部件’預制成型再到現場組裝。”中建科工項目經理袁曉民說,“模塊化建造集成了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體化裝修,大幅減少現場建筑垃圾及聲光污染,建造質量及效率也有質的提升。”據悉,蓮龍小學擴建項目單個箱體制作周期約14天-21天,全部箱體進場至封頂只用時6天。

      傳統印象中,建筑工地往往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但在廈門,隨著裝配式、BIM等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方式拓展運用,“灰頭土臉”的生產場景逐步成為過去時,智能建造新技術新方法正在加速新型建筑工業化與高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令建筑產品顯著升級。

      廈門新會展中心-會議中心屋頂設計為翹角飛檐的閩南古厝風格,從高空俯望恰似白鷺展翅飛揚之身姿。但會展建筑的仿生設計給施工作業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難點——鋼桁架吊裝需要做到一次性跨度突破81米、長度135米,總重量達4200噸。“面對如此龐大的鋼結構吊裝規模,我們決定向智能建造方式‘借力’,利用BIM技術進行全過程模擬施工。” 項目總承包單位中建四局科技與設計管理部總經理陳業偉說,通過對高空散裝、累積滑移、整體提升等多個施工方案進行優化比選,并圍繞原位拼裝、提升、控制等流程反復論證計算,最終確定采用整體提升方式進行81米超大跨度桁架安裝,提升高度達34米。“歷經令人心跳加速的12小時,我們創下了一項全新紀錄:國內場館類重量最重、面積最大的鋼桁架一次性整體提升工程。”

      不難看出,在廈門,不斷迭代的新技術正重新定義工程新場景、建筑產品新業態,推動建筑業由“大規模”向“高質量”轉型升級。

      工藝的變革 建筑機器人大顯身手 輔助替代“危繁臟重”人工作業

      國家統計局曾發布數據,2021年我國農民工平均年齡41.7歲,同比提高0.3歲。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7.3%——從數據走勢可以預見,未來建筑行業用工老齡化和人工成本上升將成必然。

      “如果再靠傳統工人手藝,已無法滿足當前建筑業發展需要。”華僑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晨指出,“未來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建筑安裝造價也會逐年提升,這讓‘機器代人’將成為更優解。”

      在廈門多個建筑工地,輔助替代“危繁臟重”的人工作業,建筑機器人已經開始大顯身手。

      地鐵2號線“濕地公園”地鐵口因其整體造型宛如綻放的三角梅,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網紅站點。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實現錯落花瓣造型,項目采用雙曲面蜂窩鈦板設計的全鋼結構單體,工程設計和施工精密度復雜性極高。

      “結構設計復雜、異型構件眾多,對于傳統測量放線而言是個巨大挑戰。”施工總承包單位特房建工濕地公園TOD項目總工邱信義介紹,項目得以實現智能放樣及精確定位,“法寶”是一臺僅40厘米高、6公斤重的放樣機器人。

      “將圖紙及BIM模型導入測繪電子手簿,無須測量員操作儀器,就可實現儀器自動照準及跟蹤測量,實現程序放線、精準放線。”邱信義對機器人的表現很滿意,“相較于人工放樣,機器人的偏差可以控制在2毫米內。”

      建造機器人的助力,還讓新的技術革命成為可能。在已經建成投用的翔安大橋,為了提升鋼結構橋梁橋面抗疲勞度,首次創造性地應用了熱軋12毫米至16毫米變厚U型肋,它可以視作大橋的“鋼鐵肋骨”。“為了延長橋面耐久度,在預制件構筑時我們運用了工業機器人作為協助,實現元件與橋連接處加強筋內外全熔透焊接,使U肋能夠緊緊抓住橋面。”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翔安大橋相關負責人說,“機器人可按設定的焊接速度和焊接電流電壓自動行走焊接,焊縫均勻飽滿。得益于此,如此大規模的熱軋變截面U肋應用才能在國內首次實踐成功。”

      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廈門還將打造更多人機共建施工場景,如廈門新機場項目航站區工程、西亭人才公寓等項目,就將通過試水更多不同種類建造機器人,提高施工精細化、集約化水平。

      模式的探索 開啟“智造”2.0時代 培育良好上下游產業生態

      不久前,廈門邀請智能建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來廈開展智能建造學術報告。在肯定廈門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丁烈云也指出,目前廈門的智能建造應用僅是1.0版本,多為散點式、聚焦某些單一環節的嘗試,沒有形成系統性全過程智能化。

      “智能建造涉及建筑行業的整個過程,從設計、施工到交付、運維,都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對傳統建造模式進行改造。”丁烈云說,“通過試點工作,廈門所要打造的智能建造2.0版本,就是要將過去散點式應用串點成線,培育良好上下游產業生態,打造成熟的示范樣板。”

      探索全生命周期BIM應用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廈門新會展中心項目正在率先嘗試。“我們所做的是‘三全’的BIM應用與管理。”廈門新會展管理中心BIM專業負責人吳學毅介紹,“三全”即全過程、全專業、全員參與。“各方建立統一運行管理機制緊密聯系,共同開展基于BIM的協同設計,在虛擬空間進行充分的技術經濟研討和比選,最大程度囊括所有的觀點和意見。” 吳學毅說,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令建筑產品在各種價值視角下趨近于完美,最終實現智慧運營“數智會展”。

      培育產業上下游生態,市建設局還正在推動新EPC模式(設計采購施工工程總承包模式)探索,推動企業以多種形式緊密合作、協同創新,逐步形成以工程總承包企業為核心,相關軟件研發、設計咨詢、部品部件生產、智慧運維等企業共同參與的開放型產業體系。

      【觀察】人才短缺是首要難題 解題思路: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在新場景、新業態下,支撐行業升級的人才需求也發生了新變化。但在深入采訪廈門幾大智能建造項目時,多家建筑企業負責人表示,人才隊伍短缺是首要難題。

      2014年起,特房建工就著手實施BIM工程師隊伍的培養和項目實踐。該公司BIM中心主任鄭志惠說,在實操過程中,BIM工程師與第三方軟件技術開發公司程序員溝通常常存在壁壘。“換句話說,有工程專業背景的人,不一定掌握計算機軟件編程。”

      “智能建造是一個新興產業,我們正著力解決人才短缺問題。”華僑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晨介紹,該校土木工程學院從去年9月起,面向土木建筑工程和項目管理專業的學生,把實際教學融入課程當中,希望能培養更多既能夠掌握建筑智能化施工技術,又可從事施工活動管理等工作的“交叉復合型”人才。

      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紅認為,校企合作是培養智能建造人才的必經之路,“一方面要培養智能建造技術研發人才,加大校企合作,推動‘產教研一體化’,這類技術人才既需要掌握傳統土木建筑技術和經驗,又需要具備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思維,能夠在全產業鏈上實施和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另一方面要培訓智能建造產業工人,企業利用高校師資打造職業培訓考核基地,重點培訓具備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能檢測監測、智能運維等專業技能的建筑產業工人。”

      人才短缺問題已經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據了解,下一步從政策層面,廈門將拿出真金白銀引進智能建造領軍人才。“對符合條件的引進人才將按規定給予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優惠政策。”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展望】三年試點 廈門要完成哪些任務?

      根據試點需要,廈門將策劃一系列創新項目,扶持企業做強做大,形成競爭優勢,提升建筑行業整體規模和質量,更好地促進建筑業產值、建安投資等增長。

      《廈門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底,廈門市將試點數字化建造項目100個、智能建造項目30個;建成涵蓋智能建造管理平臺和智能建造產業數據中心的行業綜合業務系統;引進培育不少于10家智能建造龍頭骨干企業;建成省級以上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基地6個;建設智能建造產業鏈相關產業園區3個;建立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和智能建造實訓基地2個至3個;建設建筑產業工人培育基地1個;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綜合型管理人才和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形成全產業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力,基本形成智能建造產業生態。

      【觀點】為何要發展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說,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存在能源與資源消耗大、勞動力日益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等問題。為此,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是時代發展必然要求。

      智能建造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工程建造技術,它不僅是工程建造技術的創新,還將從經營理念、市場形態、產品形態、建造方式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業。發展智能建造,是當前建筑業突破發展瓶頸、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記者手記】智能建造 將擁抱更大發展空間

      在發展智能建造過程中,種種讓人眼前一亮的建造場景,是建筑業迭代升級的最佳生動實踐。

      但是,俗話說“船大難掉頭”,從客觀層面來說,我國的智能建造水平還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建筑工業化的整體效益還遠未發揮出來。業內人士分析,建筑業信息化升級目前仍存在終端數據接口龐雜、數據集成難度大、數據標準不統一等難點亟需突破。建筑機器人等數字化設備的持久性和精準度也有待加強,建筑機器人距離完全市場化還有一定差距。此外,整個行業也還面臨著成本過高、研發及實操人才匱乏等諸多現實問題。

      要真正實現智能建造,建筑行業仍然任重道遠,相比之下,智能建造將引發的無數新業態和無限的市場機遇,更讓人們對行業發展前景充滿希冀。建筑行業與國民經濟的大部分行業都有關聯,智能建造將給建筑行業的組織方式、管理架構、產品形態帶來顛覆性變化,就像當初互聯網的出現孕育了眾多知名企業一樣,智能建造未來或許也將創造很多“不可能”。

      我們期待,通過三年試點工作,廈門的智能建造未來將擁抱更大發展空間,更好撬動起產業創新活力,激發建筑業發展新動能。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亚洲XX00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成人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13又紧又嫩又水多|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冲|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另类少妇17p|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