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新聲科技錨定創新不放松,研發出全球首款專業鋰電池充電助聽器——
創新引領國產助聽器突圍
東南網9月3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沒有機器轟鳴,也沒有車輛往來穿梭,位于廈門火炬(翔安)產業區的廈門新聲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格外安靜。
近20年的時間,這家深耕助聽器領域的企業,錨定創新,堅持將每年7%的銷售額投入研發,圍繞助聽器高效自充電技術、智能遠程驗配、語音增強算法等關鍵技術展開攻關,研發出全球首款專業鋰電池充電助聽器、智能遠程驗配功能助聽器。
2021年,新聲科技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2022年,入選中國制造業隱形冠軍,是唯一入選的助聽器企業。如今,公司年產能達40萬臺,產品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專利70多項。
技術破局
在新聲科技一樓的產品展示柜里,各類充電式助聽器琳瑯滿目。“別看現在充電式助聽器已經稀松平常,可在過去,該領域一直是行業空白。”新聲科技創始人余仕湖介紹說。
作為企業核心技術之一,鋰電池充電技術的研發,是新聲科技沖破助聽器行業技術“銅墻鐵壁”的關鍵。
以往,助聽器行業使用的一直是專用鋅空紐扣式電池,用戶需要頻繁購買電池,既麻煩也不環保。
彼時,國外助聽器品牌企業考慮電池板塊的利益,不愿開發充電產品。國內助聽器企業要想研發新產品,必須從零開始,承擔超長研發周期和巨大投入。
“盡管困難重重,新聲科技還是決心通過技術創新另辟蹊徑。”余仕湖說。
2010年,新聲科技正式啟動充電式鋰電池助聽器研發。
“從集成電路開始,所有的東西都要從頭開發。”新聲科技技術總監李伯陽介紹,想讓助聽器能安全地充電,首先得解決電壓的安全轉換問題;考慮到助聽器的充電接口可能受到潮濕、油膩等環境的影響,充電時溫度也不宜過高……
為此,團隊從電路設計創新著手,反復調試,精心打磨。
三年研發過程中,難題和挑戰層出不窮。李伯陽介紹,為找到尺寸和容量適配的鋰電池,新聲科技與供應商密切合作,幾經嘗試,最終生產出適配的鋰電池。
2013年,新聲科技研發的可充電鋰電池助聽器正式面世,充電一次可連續使用20小時,這是業內首款專業的鋰電池充電助聽器。此后,國際大品牌紛紛跟進生產充電式助聽器產品。目前,新聲科技研發的充電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主流助聽器產品中,公司也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并在北美市場占據較大份額。
彎道超車
多年來,新聲科技通過產品創新,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實現多項行業首創。
用戶通過手機App就能對助聽器的音量、情景、頻段、降噪水平等進行自主控制和調試;遇到問題時,通過手機可以一鍵呼叫專家,提供專業的遠程指導和調試服務……通過這些智能化功能,用戶足不出戶就能在線解決問題。
這是新聲科技在業界首推的智能遠程驗配功能。2018年,該款支持App智能自主調節的助聽器在美國市場甫一亮相,就獲得廣泛關注。此后,新聲科技進一步升級功能,實現了遠程驗配。
“助聽器只有在專業驗配師指導下,根據使用者身體狀況和使用環境進行調試,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余仕湖說,也正因這樣的特性,使得助聽器行業壁壘高,價格居高不下。
外資品牌的助聽器價格動輒上萬元,作為我國最早介入助聽器行業的技術專家之一,余仕湖始終不忘創業的初心——做中國人自己的助聽器,讓更多國人買得起、用得起。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近場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成熟,新聲科技迎來了重塑驗配模式的機會。依托全數字聲音處理技術,融合消費者耳機技術,企業打造“即買即戴”“智能聆聽”等系列助聽器,不僅降低用戶使用成本,且更為便捷。
如今,新聲科技開發的智能驗配App已應用于全球40多個品牌的助聽器產品。隨著技術的突破,新聲科技研發的助聽器價格已經下降到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對于聽力醫療器械行業的中國制造商而言,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在余仕湖看來,通過近20年的發展,國產助聽器的研發、制造水平趨于成熟,用戶認知度也顯著提升。企業要做的就是抓住風口,實現跨越發展。
余仕湖認為,“智慧”聆聽就是助聽器的下一個風口。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互聯互通的數字生態讓原本相對孤立、封閉的助聽器行業有了“智聯萬物”的可能。比如,將AI技術應用在助聽器產品上,可以讓助聽器自動感知環境,辨別不同場景的復雜聲音,把有用的信息放大,把噪聲、雜音減弱或消除,從而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要。
“未來,新聲科技還將打造‘助聽器+自然交互+健康服務’的全新生態,同時將研發重心進一步放到國內市場,打造更適合國人的助聽器產品。”余仕湖說。
責任編輯:肖舒
- 閩6歲以內聾兒將免費植入人工耳蝸 取消名額限制2017-03-04
- 泉州市“助聽工程”給力 494名聾兒受益2017-03-04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十三屆廈門市委第四輪第一批巡察展開2023-09-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