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 鄭麗金 黃建民)4日119.2毫米、5日108.0毫米、6日截至19時139.2毫米,廈門連續3天出現大暴雨天氣,創廈門氣象站1953年有觀測記錄以來大暴雨持續天數最長紀錄。4日-6日19時累計降水量366.4毫米,突破9月過程降水量最多紀錄(原紀錄268.1毫米,出現在1989年)。
這到底是下了多大的雨?
為了有直觀感受,讀者可以在腦海里模擬一個降水測量實驗——選個橫截面面積為1平方米的圓柱體容器來收集雨水。為什么非要1平方米呢?因為氣象上,降雨量就是去測每平方米的地面上接收到的雨水。
如果降雨量是1毫米,其實就是每平方米的地面上接收了0.001立方米的水(1毫米×1平方米=0.001立方米)。
如果全廈門平均下了1毫米的雨呢?廈門市土地面積1700.61平方千米,全部收集起來,就是約170萬立方米的水資源。島內湖邊水庫,相應庫容量為529.8萬立方米。因此,如果全廈門平均下3.2毫米的雨,就相當于一個湖邊水庫的容量。
現在來算一下——4日-6日19時,廈門降雨量為366.4毫米,相當于全市下了114個湖邊水庫的水量。
這個算法,除了想告訴你1毫米雨到底是多少,還想說明一個問題,判斷一場雨是不是暴雨,跟兩個因素有關——雨強和降雨持續時間。
不要以為只有那種像潑大水的才是暴雨,有的暴雨也很“婉約”。氣象上把24小時降水量達到50-100毫米稱為暴雨。如果某個地方24小時下了60毫米,并且下得比較均勻,折算到每個小時只有2.5毫米,看起來也就是如牛毛般密密地斜織著,一點氣勢都沒有,但這確實是暴雨,只不過雨強小。
雨強指的是1小時降雨量的大小,反映雨勢大小。如果這60毫米的降雨是1個小時內傾瀉而下,折算下來是每平方米每分鐘收集到了0.001立方米的水。這樣的雨,就是常說的暴雨如注。氣象部門把每小時20毫米以上的降雨,稱為短時強降雨。短時強降雨很容易在低洼地區造成積水內澇,甚至在山區引發山洪、泥石流。
一般出現強降雨時,氣象部門就會發布各種顏色的暴雨預警。當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時,就該發布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了。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市教育局公布新學年校歷:本學期大約21周2023-09-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