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不斷推動名校跨島、課后服務優化等教育創新舉措。圖為實驗小學翔安校區課后服務。
青年教師在公開課上展現出良好面貌。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圖/記者 林銘鴻)一邊是全國增幅第一的小學生人數,另一邊是群眾對教育日益提高的期望——今年來,廈門致力于解決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教育發展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走出一條不平常道路。
從這個角度看,廈門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滿足教育量的擴張,又要解決質的提升。
與此同時,廈門堅持教育公益性,為的是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這也是廈門的一個鮮明特點。
市教育局說,廈門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加快推動教育資源供給向高品質轉變,全力建設好高質量教育體系,迎接進入改革深水區的教育面臨的諸多挑戰。
我們結合數據,展示廈門是如何舉全市之力,讓教育更加公平優質,更加特色多樣,得以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廈門教育底氣何來?
廈門在教育上投入慷慨
●1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投入中,義務教育經費占比保持在55%以上,全市每年投入超過100億元。
●180億元:在“補短擴容”方面,2021—2023年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投入建設資金超過180億元。
●3億元:廈門按照“大專項+競爭性分配”方式,開展教育附加競爭性分配。2023年起每年安排市級專項資金3億元,圍繞“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開展各區教育事業發展情況及年度重點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評審,以績效為導向,擇優分配教育附加經費,激勵各區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解讀:
每年中高考結束后,教育部門的最大感受是:如果沒有“大家”——市區各級領導部署,各職能部門的密切協作,廈門中高考無法進行得這么“絲滑”。
這只是舉全市之力辦教育的一個小小體現,教育投入通常是一個很好觀察點。
數據顯示,在廈門,教育投入一直是公共財政的一大支出——即使現在,廈門仍然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總支出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減,推進廈門教育高質量發展。透過這些數據,廈門教育投入之慷慨,可見一斑。
廈門教育實力多強?
學位規模跟著學生數量漲
●62.1%:今年秋季學期,廈門有10所新建普高投用,史上最多,普高錄取率從去年的58.6%提高到62.1%。
●24萬個:2021-2023年,廈門預計建成中小學幼兒園項目220個以上,新增學位超過24萬個。
●8239名:2021年至2023年,編制部門全力保障教育系統用編需求,據統計,廈門市教育系統共招聘8239名新教師。
●60.8%:今年幼兒園公辦率從去年的55%提高到60.8%。
●解讀:
2022年,廈門全年建成76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新增學位8萬個,這是歷年之最。這一“之最”的“最”還在于:這一年新增學位相當于過去10年廈門新增學位的四分之一。
這里的一個背景是,這幾年,廈門小學生增幅全國第一。2019年,一項針對全國30多個重點城市的小學生數的統計顯示,2008年到2018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數量微增0.07%,但廈門增速位于首位,達到86.6%。
小學生人數的增長率高,非常生動地說明,青壯年人口(孩子父母)大量涌入城市,顯示出廈門的城市吸引力,但是,這也給城市帶來壓力。今年秋季,小學迎來入學高峰,在中心城區,廈門用了半年多建設三所高科技預制學校。
這三所學校采用大量高科技,像搭積木一樣建設——以鋼結構作為主要承重結構,所有構件由工廠制作完成后,運至現場進行“搭積木”式安裝。
除了滿足小學生入學需求,今年秋季學期,廈門有10所新建普高投用,史上最多,這也使得普高錄取率從去年的58.6%提高到62.1%。在今年中考考生人數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00多名的背景下,普高錄取率提高,更不容易。
市教育局說,史上最多普高投用,回應了百姓的高期待,滿足他們就讀普高的需求。
近年來,廈門不斷建設“便宜又大碗”的公辦幼兒園,還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上不了公辦園的孩子,如果選擇上普惠性民辦園,一部分保教費由政府“買單”。市財政每年投入民辦普惠性幼兒園補助超6億元。
此外,廈門一邊建新學校,一邊對“老破小”學校微更新、微改造。
今秋開學,金尚中學返校的學生發現學校“整容”了,校園里的停車場變成花園廣場,操場邊建起了“小舞臺”,頂上撐起遮陽篷;教室里黑板的位置降低了10厘米左右。
這就是“百校煥新”工程,它包括:一,修繕改造投入使用五年以上的學校,包括普通教室、衛生間、食堂、運動場地、功能教室、圖書館等;二,修繕改造存在安全隱患校舍、老舊校舍的外立面;三,更換改造課桌椅、實驗設備、運動設施、宿舍寢具等直接用于學生學習生活的設施設備等。
廈門教育有多努力?
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個性化
某種角度看,這幾年廈門教育面臨的最大壓力體現在這一矛盾:一方面人民群眾期待教育更加公平,另一方面,他們又期待教育更加個性化,這也越來越昭示著教育的改革已駛入了深水區。
解決這個矛盾,只有進行改革。這些年,廈門通過改革創新,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不訂教輔 學科作業校本化
兩年前,國家拉開了“雙減”(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大幕,把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作為“雙減”的舉措之一,學生的作業管理更加備受社會關注。
事實上,2011年,廈門開始校本作業試點,試點學校不再訂購教輔書,使用老師自己編寫的作業,即校本作業。2021年,廈門逐步實現全市各學段各年級各學科作業校本化。
現在看來,“校本作業”的研究和探索是推進教學“減負提質”的必然要求。通過校本作業,廈門教師沉下心研讀課標,吃透教材,了解學情,精選題目,分層布置作業,提高教學和作業的有效性,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與此同時,廈門全面深化校外培訓綜合治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比“雙減”前壓減153家,壓減率86.89%。與此同時,在全省率先落實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分類監管模式,啟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審批和監管。
課后服務 幫家長“帶娃”辦法多
課后服務越來越成為熱點。事實上,廈門已經悄悄做了五年——2018年秋季,廈門啟動課后延時服務試點,第二學期立刻在全市鋪開,而且服務時間拉長——原來是下午放學才有課后服務,現在學校也提供午餐午休服務。課后服務內容也豐富,不僅是看管孩子寫作業,還有興趣小組活動。
本學期,全市中小學共47.7萬名學生接受課后服務,相當于八成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參加課后服務。
校園課后延時服務表面上看解決的是家長接送孩子,本質上是通過這項服務解決學生家長急難愁盼的問題,最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延伸治理了校園的周邊交通秩序、學生安全等問題,以這種“軟服務”助力平安建設。
名校名師 島外島內帶“高徒”
今年秋季,廈門二中集美校區、廈門六中同安校區投用,這也意味著廈門“名校跨島”項目已經“輕舟已過萬重山”。
2014年,廈門啟動“名校跨島”,一批名校到島外設立“親生”的校區——由于歷史原因,島內外教育有差距,“名校跨島”是為了縮短差距。目前,廈門一中海滄校區、雙十中學翔安校區、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科技中學翔安校區、同安一中濱海校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已經投用。
明年,集美中學和廈門實驗中學的新校區也將建成。同時,廈門五緣實驗學校同安校區、廈門五中集美校區建設項目正加速推進中。
與此同時,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和外國語學校等名校和區教育局合作辦分校,思明區、湖里區、海滄區等組建教育集團。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
不僅名校要跨島,去年,廈門啟動名校長、名師出島。這些教育部門認定的名校長、名師,必須要到島外帶徒弟,開展校際交流,“為島外教育發展增加新的動能”。
成績單
均衡發展滿意度居重點城市前列
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廈門教育均衡發展滿意度長期保持全國38個重點城市前列。其中:2019年位列第三名,校際差異和治理擇校行為的得分排名第一。
這份《報告》對我國重點城市公眾教育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主要涉及教育質量、教育過程、教育公平、教育收費等熱點問題,其中重點關注教育公平。
基礎教育滿意度曾拔得頭籌
根據《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廈門基礎教育滿意度常年保持全國38個主要城市前列。其中2019年位居計劃單列市第一名。
《評價》按照優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38個主要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力進行評價和研究,教育領域主要是考察基礎教育。
奪得兩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今年,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廈門有兩項成果獲國家一等獎。
國家教學成果獎,每四年一評,是我國教育領域中唯一的一項國家級獎勵,廈門的兩個一等獎,實現福建省基礎教育歷史上零的突破。
教學成果獎代表著中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它來自學校教育實踐,課題研究最終受益者是學生。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教育去年成績有多好?我們用大數據來說戰果2019-01-09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哪吒鬧海45周年主題特展在廈門開幕2023-11-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