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座鷺島,始終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此發展。一群年輕人從臺灣踏海來到海峽對岸,他們或追隨家人而來,或懷揣夢想而來,從踏上廈門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新“副本”就此開啟。在廈門,這群臺灣青年有所經歷,有所感受,亦有經驗想與后來者分享。
“兩岸共話 融合發展”2023網絡全媒體廈門行的主題沙龍在海滄舉行
近日,“兩岸共話 融合發展”2023網絡全媒體廈門行在海滄區舉行,在該活動的重頭戲——主題沙龍上,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科主任郭子嘉、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社造員王嘉麟、福建海峽振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楊超閎、灣達人新媒體內容總監陳易群分享了他們跨海來到廈門打拼發展,融入大陸生活圈的故事,講述了自己投身共同家園建設、參與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親身經歷。
郭子嘉:結緣中醫 拓寬人生舞臺
家人的一句話,一直激勵著郭子嘉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郭子嘉說,她在臺灣出生,在云林鄉下長大。當知道自己有機會去北京讀書,對大陸印象模糊且片面的她,心里既興奮又緊張。
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科主任郭子嘉
郭子嘉一直記得,家人告訴她,如果你有機會到外面,就要抓緊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樣的,去看看別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圈在小小的鄉下。正是因為這樣一句話,給了郭子嘉勇氣,她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用全新的視角來接觸新事物。而這一次的選擇,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
2009年,郭子嘉如愿考上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學科,實現夢想的她,也開始慢慢愛上大陸的生活。讀完本科,郭子嘉又考上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生,系統地學習了中醫內科學和臨床醫學。
畢業后留在大陸工作,是郭子嘉“登陸”求學時就做的決定。“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完碩士,我很幸運地接到了長庚醫院的offer。”郭子嘉說,為了方便與父母往來,她最終決定將與臺灣一水相連的廈門作為事業奮斗的落腳點,她也對未來即將工作的所在地——海滄十分憧憬。
2018年來到廈門工作時,當時長庚醫院的中醫科還在醞釀期,郭子嘉選擇成為一名“拓荒者”,與醫院中醫科共同成長。剛剛踏入社會的她,在科室籌備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心酸的事情。從醫之路不易,郭子嘉也曾徘徊,但總是在自我建設后,堅定選擇前行。
“相較于其他科室,長庚醫院的中醫科相當年輕,籌辦的過程也很勵志,這要感謝海滄區政府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讓我們中醫藥科室能夠順利成立,讓醫院的中醫藥事業可以開拓并發展。”郭子嘉說。
“在臺灣,中醫更多的是用在養生調理方面,而在大陸,中醫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更多的中醫方法可以廣泛地運用到治療疾病的層面。”郭子嘉說,大陸才是中醫真正的發源地,應該讓臺灣青年中醫師們多多了解大陸,來大陸研習中醫。
目前,醫院中醫科每個月會與臺灣長庚醫院方面進行一至兩次的線上學術交流,雙方互相介紹自己碰到的新疾病,交流一些新的治療方案和思路。
“來到廈門5年多了,說長不算長,說短也不算短。”郭子嘉說,她已然把自己當成了廈門人。郭子嘉很喜歡的一句話,“聚陽才能生焰 攏指才能成拳”,她說,在任何時候,兩岸的融合發展離不開“團結”這個大背景,團結才是力量,大家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事半功倍。
王嘉麟:尋找鄉愁 扎根海滄農村
公公家的一本族譜,撬動了王嘉麟想要尋根的心。
作為臺灣少數民族的她,一直苦于沒有家族譜系的記載,讓她對自己的祖先來處困惑不已。偶然間,她得知先生的祖上來自海峽對岸的泉州南安,并在公公珍藏的家譜中有詳細記載時,便萌生了尋根的念頭。“看到這本族譜,我問我的愛人,難道你都不想去祖輩生活成長的地方看看嗎?”王嘉麟說。
于是,2018年,兩人踏上了祖國大陸的土地,來到泉州南安尋根。“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先生和他的親人們一起吃飯聊天的情景。”后來,王嘉麟把和先生一起到大陸尋根的故事寫成了文章,并向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投稿,還獲得了獎項。
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社造員王嘉麟
也因為這一段尋根之旅,王嘉麟途徑了廈門,好朋友告訴她,“你一定要去海滄看看,這個地方很像你的家鄉高雄。”
因為這樣的機緣,王嘉麟來到海滄,從此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和高雄一樣,海滄有山有海,有濃濃的人情味。”王嘉麟和愛人決定舉家從臺灣遷到海滄,沒想到這一遷,不僅尋到了大陸的根,還尋到了他們一家扎根大陸的機會。王嘉麟一家很快融入了大陸的生活,她也成為了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的一名社區營造員。
王嘉麟就職的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個由臺灣青年創立的慈善基金會,秉持著社區營造“先造人再造物”的理念,帶領村民參與村里的共建共治共享。在海滄赤土社,這座有著成片稻田的村莊里,王嘉麟穿梭于田間地頭走訪溝通,以溫暖的笑容和超強的親和力成為赤土村民的知心人,也帶動村民自發地投入到村莊建設中。
因為臺胞優惠政策,王嘉麟的小孩在海滄可以擇校就讀。當時,王嘉麟選擇了農村小學青礁小學,當時還有北師大附校和外國語附小可以選擇,這樣的舉動著實驚呆了身邊的人。“因為我就住在青礁村,我對農村有著濃濃的情懷和鄉愁。”王嘉麟說。
“基金會的理事長李佩珍曾說過,‘我們對腳下的路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有多長’,這句話一直鼓舞著我扎根在農村。”王嘉麟說,“我相信,借助這個平臺,吸引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到大陸扎根農村,而用這么溫馨的方式‘以情促融’,可以搭建起兩岸青年融合的新路徑。”
楊超閎:商機無限 發現不一樣的大陸
企業家的一次邀請,讓楊超閎了解了不一樣的大陸。
早在30多年前,還在讀小學的楊超閎就與大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六年級的時候,父親帶著他第一次到大陸旅游。“當我第一次來到上海,再到去杭州看西湖,我才知道,原來大陸的風光,比在臺灣課本中展示的要更美。”從此,“以后要到大陸多走走”的想法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種子。
福建海峽振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楊超閎
楊超閎從2004年就開始創業,在臺灣經營一個設計營銷團隊。2014年,機緣巧合下,他的設計作品在臺灣被一位廈門企業家相中,在企業家的邀請下,楊超閎來到廈門幫忙設計規劃,也開始從經濟、商業的角度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大陸。
“當時,由于臺灣媒體的片面報道和我的認知不足,讓我沒有太多關注大陸的經濟發展情況,對來大陸發展的想法還不甚清晰。”楊超閎說,“一位臺灣的企業家朋友告訴我,‘大陸是怎么樣,與其聽說或是傳說,不如你自己眼見為憑’”。
于是,8年前,楊超閎從臺灣高雄出發,跨海來到廈門。“我的祖籍在福建南安,我從小就對閩南有一份天然的親切感,使我非常地喜歡廈門這個地方。”楊超閎說,“剛來廈門的時候,就感覺這樣的一切都好,空氣、風景、人文,都是我喜歡的樣子。”
而到了廈門,楊超閎發現了一個經濟充滿活力,有著無限可能的大陸。2015年,楊超閎與幾位合伙人共同創辦了文化傳媒公司,開始致力于兩岸的文創設計工作。從那時開始,楊超閎便決定長期在廈門發展。
而后,也因為在廈門工作,楊超閎有了更多的機會到大陸走走看看,祖國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如今已經走過了全國17個省份。癡迷文化古跡的楊超閎,每到一個地方,必去當地的博物館和圖書館,遠在臺灣的家人也因為他的描述,滿心期待著每一次的大陸之行。
“大陸的市場很大、機會很多,有大量的商業活動和創業商機,在大陸發展也很有保障。”在楊超閎看來,臺灣青年如果準備好接受更多的挑戰,就趕快來大陸試一試、拼一拼。
“作為一個新廈門人,我很高興我當初的選擇沒有讓自己后悔。”楊超閎說,“也希望有更多的臺青和臺胞,能有機會到祖國大陸多看看,多走走,甚至是留下來發展。”
陳易群:“冒險”尋夢 展現融合的點滴
一個有些“冒險”的決定,讓陳易群來到他完全不熟悉的城市尋夢。
兩岸關系熱絡的那些年,赴臺旅游的大陸游客比較多,家在臺灣臺南的陳易群接觸到了不少大陸游客,也聽說了不少關于大陸的故事,萌生了想要來大陸發展的想法。
“在2016年,那時候的信息資訊還沒有現在這般發達,臺灣媒體對大陸還是很多負面的報道,所以家里人很反對我的想法。”然而,陳易群不顧反對,只想到對岸那一片遼闊的土地上打拼。對他而言,這樣的決定是有些“冒險”,但敢于嘗試是年輕人該有的姿態。
灣達人新媒體內容總監陳易群
那年,25歲的陳易群拖著兩只26寸的皮箱,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當,乘船跨海來到廈門闖蕩。“當時,其實對這里很陌生,也不知道有什么沒有什么。”當時在碼頭打車時,陳易群翻開了手繪地圖,看到島內有一條街叫“臺灣街”,就和司機師傅說要到這個地方,作為其登“鷺”的第一站。
“那時候,我也還沒找到工作,沒有手機號碼,不會叫餐,也不知道怎么坐公交。”因為帶來的電磁爐插頭不合,餓得不知道該怎么辦的陳易群,厚著臉皮拿起酒店的電話打給自己投簡歷的公司,問HR經理能不能帶他去吃飯。而接下來的故事,讓陳易群覺得無比暖心,那位經理不僅帶他去吃了飯,還幫他辦了手機卡和公交卡,教了他一些在廈門生活的經驗。
那一次,陳易群在廈門看到城市中不一樣的溫情,感受到這里的人對他的友善,也堅定了在此發展的決心。
當時,陳易群的愛人黃禹扉才剛滿20歲,對他的大陸之行十分擔心,一直糾結要不要跟來。陳易群每天跟她視頻聊天,帶她了解廈門良好的環境和友善的同胞。最終,黃禹扉鼓起勇氣,跟隨著跨出了那“冒險”的一步。
初來乍到,為了少走彎路,小兩口選擇先找份工作,先就業再創業。陳易群是編導專業出身,黃禹扉學的是表演藝術,他們拍過紀錄片、做過直播帶貨,換了五六份工作,逐漸熟悉了大陸的新媒體行業情況。于是,他們一邊上班一邊“試水”自制短視頻,收獲了不少粉絲。
有了粉絲基礎,二人抓住短視頻發展的風口,成立了新媒體公司,于2019年正式踏上創業之路。他們用鏡頭記錄在廈門的生活,以直觀的視頻、接地氣的語言展現真實的廈門,討論著交水電費、日常打車、便利店服務等生活瑣事,展現融入大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更多兩岸同胞產生了共鳴。
七年來,廈門見證了小兩口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陳易群說,他們想通過新媒體形式,讓臺灣的年輕人更深入地了解大陸的真實情況,感受到他們在大陸生活的豐滿多彩。“希望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幫助更多臺灣青年顛覆曾經的想法,接受兩岸不太一樣的生活,然后慢慢地接受融合,這也許就是我們做自媒體的意義所在。”陳易群說。
責任編輯:趙睿
- 廈門:臺灣欒樹掛果滿枝頭 金紅相映盡顯初冬美景2023-11-22
- 看山望海 多彩同安@你來2023-11-22
- 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核潛艇” 有“顏”更有智2023-11-21
- 廈門市平安文化節暨“平安廈門”宣傳月啟動2023-11-20
- 2023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論壇在廈門開幕2023-11-17
- 大陸首個涉臺海事糾紛解決中心在廈門成立2023-11-14
- 富德生命人壽廈門分公司2023年“小海豚計劃”再訪鐵觀音發源地安溪縣西坪鎮2023-11-14
- 廈門“美人樹”初冬如約綻放 朵朵粉花醉人心2023-11-13
- 廈門市舉行第十七屆“新廈門人”集體婚典2023-11-13
- 廈門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正式啟動2023-11-12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核潛艇” 有“顏”更有2023-11-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