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近年來,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能源與化工學院溫國紳副教授(Ts. Dr. Vincent Woon Kok Sin)團隊聚焦通過改善全球固體廢物管理,橫跨43個國家和地區探索減緩氣候變暖的新途徑。近日,相關成果被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以封面論文形式刊發。
記者了解到,溫國紳副教授團隊收集了來自全球43個產生最高城市固體廢物的國家和地區(約占2016年全球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的86%)數據進行建模,模擬了2020年至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并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實現氣候目標的可能性進行了評估,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相關數據空白。
“城市固體廢物對可持續性發展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已經為人所知。盡管專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呼吁應開展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國際能源署也于20年前發出了行動呼吁,但實際進展甚微。”溫國紳特別提到,許多發達國家開始優先采用轉化能源的方式代替傳統垃圾填埋,但選擇這一做法主要是由于空間限制和考慮降低能耗成本而不是為了減排。
為此,溫國紳副教授團隊通過收集數據進行建模,開展相關研究發現,在常規管理路徑下,2020年至2050年,城市固體廢物將排放320到350億噸CO2當量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巴黎協定》規定的1.5°C或2.0°C的升溫限制下的110到270億噸CO2當量的排放預算。“根據當前的政策執行情況,到2100年,地表氣溫將上升約2.6°C。”
提出問題,還要解決問題。溫國紳副教授團隊進一步探討了“如何管理全球固體廢物甲烷排放以緩解全球變暖”這一問題。研究指出,固體廢物行業近90%的甲烷排放可以通過已經存在的技術避免。因此,各國固體廢物管理部門可以重點通過升級廢物處理流程(如分離、收集和處理)和倡導推動行為模式轉變(包括飲食、消費等模式)來減少排放。
據了解,現有的固體廢物處理途徑包括填埋、回收、焚燒、堆肥和轉化為沼氣。“我們評估了低、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4種減緩變暖途徑,并探討了通過這些途徑在2020年至2050年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累積影響。這包括:厭氧消化有機廢物并利用其產生的生物甲烷(減排70%)、減半廢物產生(減排63%)、堆肥有機廢物(減排57%)以及改建填埋場添加沼氣捕獲系統(減排27%)。”溫國紳說。
研究發現,每種途徑對實現該行業升溫限制目標都有著積極的貢獻,但它們都不能達到《巴黎協定》規定的1.5°C的升溫限制。因此,必須系統實施多種解決方案。“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產生大量來自加工和包裝商品固體廢物,應專注于減半廢物產生。而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中有機物含量較高,應專注于厭氧消化。”溫國紳說,通過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和地區群體量身定制,以確保不同國家和地區能夠根據其具體情況采取更為有效的減緩變暖戰略舉措。
此外,研究還表明,最小化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杠桿是減少城市固體廢物的體積并開展有機廢物的可持續管理。然而,要迅速克服實施這些解決方案所遇到的行為和組織障礙,則需要從倫理、環境和財務的角度對社區、工業和政府進行教育和激勵。“我們認為,一是加強直接監管,制定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二是使用經濟手段,實施激勵或懲罰舉措;三是運用社會工具,加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溫國紳說。
迄今為止,全球尚未有研究聚焦改善固體廢物管理并探討其在緩解全球變暖程度中的作用,以及對其在實現《巴黎協定》1.5°C和2°C路徑目標或全球甲烷承諾條款方面的貢獻開展全面分析。此次溫國紳副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闡明了全球固體廢物系統作為催化劑在保持地球系統限度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在該學術領域進行先行探索。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辦學十年碩果累累2023-10-10
- 研究:生態系統中缺少大型食肉動物可引發環境變化2018-07-05
- 最新一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成果在福州發布2017-07-07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市公安局:經偵“核潛艇” 有“顏”更有2023-11-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