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河湖成了市民休閑游憩、品味美好生活的好去處。圖為白鷺洲筼筜湖景觀。
同安蓮花水庫。
集美區灌口風景湖公園。
翔安大宅小微水體。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羅惠 圖/記者 張奇輝)
暢游筼筜湖,眼前“風吹綠波起,人來鳥不驚”的如畫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漫步東西溪,兩岸水草豐茂,魚翔淺底,一幅河湖秀美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如今,像筼筜湖、東西溪這般美景在廈門司空見慣。
今年來,廈門市以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提高優良水質比例、全力保障河湖水質穩步提升為目標,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工作,流域水質得到不斷提升、水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關鍵詞:流域統籌
推動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翻開廈門地圖,一條條河流蜿蜒流淌,一個個湖泊星羅棋布??v橫交錯的河湖,利澤一方。如何治水?背后充滿了戰略遠見。
治水不是一城一域的責任,也不是某個部門的專屬工作,需要系統觀念。河湖長制是系統觀念的生動運用。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河湖長制工作,高位統籌推動流域治理工作。
市總河湖長深入基層開展巡河,召開專題會議調度治水工作,實行市政府掛牌督辦機制……立足流域整體性、系統性,廈門謀劃推進,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河湖成了市民休閑游憩、品味美好生活的好去處。
用法治力量守護流域河湖安瀾,廈門舉各級各部門之力,制定廈門首部河湖長制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河湖長制條例》,將全市河湖治理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讓河湖長制有實、為河湖長制賦能。
廈門還把3月30日“廈門市河湖長日”以立法形式進行固化,有效提升河湖長制的社會影響和公眾認知,同時印發《市級河湖長制成員單位職責》,明確部門職責,協調、督促涉河涉水相關部門各司其職,推動形成高效的河湖治理格局。
關鍵詞:問題導向
生態補水從單一河湖向水網擴展
以問題為導向,以整治為抓手,廈門聚焦關鍵關節,著力解決河湖突出問題。
一頭連著陸地污染源,一頭通往河流,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只有把好這道閘,才能守護河湖。今年,廈門全面開展全市9條流域入河排污口調查摸底,邊查邊治,摸清掌握各類排污口基本情況,按流域逐條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單和問題清單,并將排查監測結果及整治要求下發各區。
從今年5月起,廈門每月調度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進展情況并形成通報,每季度召開會議協調相關問題,推動各相關部門落實入河排口分類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東西溪流域80%溯源和35%整治任務。
生態補水,從單一河湖向水網擴展。2023年度共組織實施生態補水項目9個,現已完工7個,分別是集美中亞城片區污水主干管及補水干管工程、拐仔溪水庫水源連通工程、坑內水庫向風景湖及瑤山溪補水工程、錦園渠水體生態修復一期工程、海滄天竺湖補水工程、同安蔡宅溪灌溉用水和生態基流工程、翔安內田污水廠至九溪生態補水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并通水的生態補水項目19個。
關鍵詞:源頭管控
全力加快城鄉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系統治水還要從源頭抓起。今年來,廈門不斷加強生活污染、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斷鞏固河湖治理成效。
在生活污染防治上,污水“兩高指揮部”統籌協調,全力加快城鄉污水處理提質增效,2023年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29公里,目前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211.5萬噸/日,總規模居全省第一。農村雨污分流治理任務全面完成,全市1216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全部完工,2023年農村分散式處理站點平均合格率達到90%以上。
在工業污染防治,廈門開展工業污染執法行動,強化全市小流域周邊監督執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監督執法、氮磷排放重點行業企業執法、涉水在線監控執法檢查等水環境監督執法,先后出動執法人員3530人次,檢查涉水企業1417家次,發現問題85家次,行政處罰30家次,刑事移送3家次,查封扣押1家次,罰款237.189萬元,責令整改85家次。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上,廈門持續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化工作,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范點11個,完成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37.99萬畝次,推廣應用有機肥22.2萬畝次,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為100%,創建1家省級畜禽糞污資源化示范點。
關鍵詞:系統管護
以“河湖長制”推動“河湖長治”
以“河湖長制”推動“河湖長治”,廈門堅持系統管護,全力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在河湖管養上,今年初,廈門下達2000萬元河道保潔管養經費,實現全市9條溪流465公里管養全覆蓋,2023年共清理河漂垃圾約2.76萬立方米。此外,廈門加快推進安全生態水系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并建立河湖安全生態水系管護機制,小微水體養護考評也納入市區河湖長制年度考核范疇。
通過“共管共治”凝聚強大“治水力量”。廈門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常態化監督檢查河湖“四亂”整治、河道保潔管養、河湖長、河道專管員履職等,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督促整改。據統計,今年廈門共暗訪檢查634人次,下發督辦清單和提醒函6份,河道專管員共計巡河湖18853人次。
今年,廈門還續聘13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河湖長,首聘3位警官河長、檢察官河長和法官河長,組織“企業河長”“市民湖長”“河小禹”等民間隊伍參加管河護湖200多人次,形成獨具廈門特色的河湖共治共管綜合力量。
河湖好不好,群眾的感受最直觀。廈門出臺《廈門市主要河流生態健康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和《廈門市主要河流幸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體系,每年對廈門市九條河流開展生態健康和幸福指數評估并向社會公布評估報告。
特色做法
思明區: 完成792個小區 排水管網改造工作
今年,思明區持續推進雨污管網正本清源改造。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和雨污分流率,努力實現“雨水管晴天無污水,污水管雨天不溢流”,減少污水入湖。截至目前,思明區已完成792個小區、138條道路的排水管網改造工作,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積27平方公里。此外,思明區還穩步推進“四池”等污水預處理設施建設。
針對建筑工地排放泥漿水入湖入海問題,思明區通過加強巡查檢查、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市區部門聯動、暢通行政主管與執法銜接機制等措施,共同對建筑工地泥漿水排放入湖問題進行整治。5月以來,已針對20余起建筑工地排放泥漿水問題進行了聯合執法整治,有效遏制了建筑工地排放泥漿水入市政管道和環境水體行為。
湖里區:打造河湖共管共治新品牌
今年來,湖里區持續打造湖里高顏值幸福河湖環境,建立河湖共管共治新品牌。在綜合協調上,加強聯絡天地湖、湖邊水庫、五緣灣內灣多個相關涉水部門,完善聯席協調平臺,對各水環境安全隱患防治問題及時協調處置,形成治水工作合力。強化生態司法協作互動,湖里人民檢察院“洗車場所違法排水用水公益訴訟監督模型”在第一屆全省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競賽中榮獲“優秀作品獎”。
另一方面,創建河湖共管宣傳品牌。圍繞“幸福河湖”“美麗河湖”“節水愛水”等主題,組織開展年度公益活動,營造全民愛水氛圍。以江頭街道為試點,結合社區暑托班開展“小手拉大手·保護水資源水環境”主題系列宣講活動,借此形成可復制推廣、可持續開展的主題系列活動模式。
集美區: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
根據省、市環保監測1月至11月數據,全區11個水質監測點位均值全部達標,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100%——這是集美區河湖長制工作交出的新答卷。
集美區堅持問題導向,狠抓工作落實,以上率下高位推動,河湖長制平臺作用發揮明顯。全區強力推動相關治水項目,一年來,杏林灣生態環境整治提升一期、九天湖實驗區水環境治理工程有序開工;九天湖防汛應急清淤工程、錦園渠水體生態修復一期項目基本完工……杏林灣、九天湖水質提升明顯。
在水源地保護上,集美區嚴格落實坂頭-石兜水庫飲用水源地“321”巡查制度,強化2個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運行管理,強力推動并完成“退果還林”工作。
海滄區:全市首創公共類池塘社會化管養
立足實際,海滄區持續創新融合,不斷提升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動河湖長制從“有名”“有實”到“有為”“有效”。
過蕓溪省控斷面水質均值連續三年達到Ⅲ類及以上標準,在廈門市主要河流生態健康指數評價和廈門市主要河流幸福指數評價中高居前列,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創建。新陽主排洪渠有效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經驗做法入選光明日報《水利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與管理創新》典型案例;推送《一河兩代》參評第五屆“守護幸福河湖”短視頻大賽,榮獲全國三等獎。
海滄區將河湖管理保護的觸角延伸至村居最末端,全市首創公共類池塘社會化管養,為全市提供治水“樣板”;在全市率先建立安全生態水系項目管養長效機制,獲全市推廣。
同安區:流域項目“一本賬”工程扎實推進
2023年,同安區以“保Ⅱ類、穩Ⅲ類、提Ⅳ類、滅Ⅴ類”為導向,持續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工程治理”,以流域項目“一本賬”為工程支撐,深入開展流域治理,累計完成投資6.39億元,完成39個項目建設。
今年世界水日,同安區聘任民間河長11名,成立青少年河湖長制教育實踐基地、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河小禹”同安區志愿服務基地、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河小禹”志愿者服務隊等3支民間護河隊,護河力量再添新翼。
同安區依托國企對重點溪流上游設置攔截浮筒進行垃圾集中打撈等重點工作及日常河道保潔,通過加強河漂垃圾打撈清理,河道保潔良好,岸線保潔覆蓋率達100%。
翔安區:生態補水補出好生態
今年來,翔安區以提升水環境、恢復水生態為導向,穩步推進河湖長制工作,水環境、水生態進一步提升。1月至12月,全區15個水環境功能區考核斷面達標率100%,其中7個斷面同比2022年實現水質跨類別提升(4個斷面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3個斷面水質由Ⅴ類提升至Ⅳ類)。
截至目前,翔安區已累計完成生態補水項目6個,實現生態補水量約15.5萬立方米/天,既保障轄區農業灌溉,又緩解轄區旱季缺水“窘境”,進一步體現了再生價值。在廈門市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實現“棄”水補用——利用同安區蓮花、汀溪和竹壩等水庫的棄水跨區對翔安三大流域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水資源與生態系統協同發展。
今年,翔安區還完成全區228個小微水體重新摸排、登記及水質檢測,對部分水質不穩定及較差水體進行通報,督促各鎮街落實整改。2023年底完成全區小微水體星級評定,評定結果同比2022年五星級水體增加2個、四星級水體增加8個、三星級水體增加9個,小微水體治理成效明顯。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三角梅花開 浪漫溢滿城2023-12-15
- 福建:人水和諧,河湖長制守護“河湖長治”2023-12-04
- 紫花成串綻放!廈門街頭巷尾披上一襲浪漫紫紗2023-07-06
- 全省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會議召開2023-06-22
- 長樂梅花鎮多舉措推進河湖長制工作2023-03-30
- 福建開展省級河湖長制督查激勵2023-03-30
- 擦亮河湖幸福底色 福州水利建設大提速2023-01-30
- 廈門落羽杉悄然披“紅裝” 燦若彩霞暈染絕美冬色2023-01-10
- 福建:敖江流域河湖長制工作推進會召開2022-10-15
- 福建河湖長制工作連續五年保持全國領先2022-10-15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華廈眼科“一站式玻璃體腔注藥中心”啟動,未2023-1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