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已經初具雛形。(本組圖/記者 盧劍豪)
作業車輛正在進入隧道。
工作人員聚精會神地操作盾構機。
廈門日報訊 (記者 謝嘉迪 通訊員 周鵬)記者近日從代建單位廈門路橋工程公司獲悉,當前,廈門重點民生工程——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項目已邁入過海段盾構階段,項目沿海底向本島端掘進,預計2026年10月建成投用。
據悉,該項目為電力進島第三通道架空線纜與清水進島共廊土建工程,線路起自海滄嵩嶼電廠,穿越西海域,終于島內220KV廈禾變電站,線路全長6177米,其中,過海段隧道長3078米,隧道外徑6.7米,屬項目全線的控制性工程。
在項目海滄端施工現場地下約28米,直徑7.02米的特型盾構機發出陣陣轟鳴聲,在盾構刀盤的旋轉下,由巖石、泥漿多種形態組成的海底地質層,好比“洋蔥”般被層層剝離,經過傳輸,這些施工廢料將在地面上完成分揀處理,回收利用。
“為滿足項目一線復雜工況,我們與多家單位進行聯動,對盾構機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刀盤結構采用‘6主梁+6輔梁’形式,以常規盾構刀片更長、更厚的19寸滾刀提升設備耐久性,使破巖能力大大增強;同時,我們還對滾刀安裝方式及防松動措施進行優化,減少硬巖地層掘進抖動導致的螺栓緊固時間及掉刀風險。”項目技術負責人羅進海介紹,目前項目過海段已完成約659米,海滄端嵩嶼電廠至建港路段也已經施工完成。在全斷面硬巖地層后期施工中,項目將持續做好常壓開倉刀具檢查、更換工作,確保施工安全落到實處。
作為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第二十二批市級基建重點工程,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工程建成投用,將有望提高廈門島內供電可靠性,同時改變本島當前單一水源現狀,對完善城市配套設施、整合城市土地資源、改善西海域景觀,推進廈門打造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具有重要的意義。
鏈接
海底盾構中最關鍵的一環
項目代建單位負責人楊澤夷介紹,項目于去年6月始發盾構,從進度上看,盾構機平均每天能向前推進約6米。如今,盾構機已進入大嶼島全斷面硬巖地層中,這是項目海底盾構中最關鍵的一環。
據了解,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項目跨海段沿線共有四處基巖凸起,大嶼島屬于其中最“大”的一塊,硬巖地層長度約600米,巖石平均強度達167兆帕,相當于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施加1.67噸的壓力方能破碎巖石。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對于施工技術、專業水平都是極大的考驗。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到2025年底建成充電樁1.6萬個2024-02-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