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唐居住區是我省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綜合體。(記者 王協云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 通訊員 董榮娣)說起位于翔安區的洋唐居住區,住戶會將自豪寫在臉上。這個小區被外界稱為廈門最美保障房小區,曾獲中國建筑界的“奧斯卡獎”魯班獎,是福建省首個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綜合體。
最近,洋唐居住區又收獲一張高含金量“名片”——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選為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這是此次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保障性住房項目。
中國人居環境獎是全國人居環境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洋唐居住區此次斬獲大獎,背后展現了建設和諧宜居保障房社區的持續努力:廈門以“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多層次保障”,高品質推動住房保障工作,持續做優民生工程,推動多元群體和諧融合、共享發展,讓更多老百姓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更好感受廈門的人文關懷、城市溫度。
配套完善
下樓就是學校商超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鄭民鋒一家三代人住進洋唐居住區已經六年,談及在這里安家的感受,鄭民鋒用兩個字形容:方便。
同時作為母親和女兒,在選擇居住地時,鄭民鋒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孩子有沒有書讀,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洋唐居住區幾乎滿足了我對住房的所有要求。”她說,小區配建了幼兒園、小學,住戶可享受全學齡教育配套,孩子下樓或過一條馬路就能輕松上學。讀完小學后,孩子們還可能就讀科技中學翔安校區。此外,面積達6.5萬平方米鼓鑼公園也近在咫尺,很多市民在這里晨練、晚休閑,能充分滿足老人的休閑需求。
作為廈門在島外開發建設的第一個保障性安居工程綜合體,洋唐居住區一、二、三期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占地41萬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區,最多可容納約3萬人居住在此。如何實現老百姓在這里“住得進、住得下、住得好”?廈門將其作為“和諧人居”設計試點項目,兼顧職住平衡和改善群眾住房條件,從完善配套入手,高起點規劃,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
教育方面,共配建4所幼兒園、2所小學、1所中學,實現住戶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教育均可在小區周邊完成;交通方面,設置地鐵站點、公交場站,住戶進島通勤便捷省心;商業方面,配套建設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閩籃城市廣場,集超市、餐飲、購物、健身、娛樂于一體;其余如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影院、公園、醫院等設施也一應俱全,能滿足住戶日常所需……
“廈門把洋唐居住區按照綜合社區來規劃,以人的需求為核心,集成民生服務,力求做到配套齊全,適宜居住,便捷出行,方便居民生活。”市住房和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洋唐居住區宛若一個小城鎮,已經形成“15分鐘社區生活圈”。
15分鐘,代表著一種宜居生活指標——不僅體現著居民在實現日常生活所需時的便利程度,同時也是社區空間網絡豐富性與連通性的綜合結果。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提升社區服務的可及性,實現舒適便利、生態宜居的高品質人居環境,讓老百姓感到幸福就在家門口,“圈”出美好生活。
推窗見綠
踐行新時代“好房子”理念
實現綠色高品質人居
“居住環境比原來好很多!”六年前,李明紅從馬巷的老房子中搬出來,住進了洋唐居住區。“雖然戶型不大,但南北通透、明廚明衛,品質可以媲美商品房。”有時候,她在窗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陽光透過窗子灑滿屋內,望著小區內一片綠意盎然,李明紅感到前所未有的安靜與自在。
高品質建設創造高品質生活,洋唐居住區之所以能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答案或許就在其中。
數據顯示,洋唐居住區建筑密度小于30%、綠化率高于33%,這意味著樓棟間距大、綠化多,住戶推窗見綠,光照不會因鄰近樓棟太近而被遮蔽。
小區均按照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和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小區進行建設,小區綠地普遍建設了海綿設施,建筑大量采用了光伏、光導等節能環保技術,僅地下車庫的光導照明就鋪設了200多個,不僅節能降耗,還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
不僅如此,洋唐居住區及周邊區域也采用了海綿城市設計——城市的雨水通過透水路面被城市園林植被和土壤吸收、涵蓄,多余的水經暗渠收集排放,一部分引流到旱溪和水系公園;生活污水處理后的部分尾水,也回用于旱溪生態補水;溪邊及水中的挺水植物、藻類則可進一步凈化水質。“水系公園、旱溪公園的設計建設既生態環保,又提供了市民休閑漫步的綠色空間。”市住房和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打造綠色、低碳、環保居住空間之外,洋唐居住區還不斷根據住戶的實際需求優化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譬如,針對住戶電動自行車停放難、充電難、違規停放等煩心事,因地制宜建設了25個電動自行車充電停車棚,打造綠色安全的出行、停車環境,提升居民居住體驗;為了實現居民垃圾投放不臟手、垃圾箱房不熏人,小區建設了17個密閉式處理的智能垃圾屋,強化居民環保意識,助力垃圾分類標準化、減量化、資源化管理。
科技賦能
保障房“智”理精細化
居民生活有安全感
無論是配租保障性租賃房,還是配售保障性商品房,位于洋唐居住區的房源總是十分搶手,備受市民青睞。許多申請戶給出的理由,除了小區生態環境好、交通方便、配套完善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小區管理規范。
如何在持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舒適感的同時,還兼顧加強保障房使用方面的監管力度,避免公共資源流失?這是廈門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的“后半篇文章”。以洋唐居住區為范例,市住房和建設局、市住房保障中心正在探索保障房精細化管理新模式,促進加強監管與提升服務兼顧。
洋唐居住區充分運用科技賦能保障房小區管理,依托“兩套系統”——保障性住房監管精細化管理系統、人臉識別系統輔助監管。人臉識別系統投用后,住戶無需隨身攜帶門禁卡即可出入,無關人員無法隨意進出小區及樓宇,住戶的安全更有保證。管理部門也能實現空置房管理、停車管理、出入口管理等業務線上化管理,及時發現長期空置、轉借轉租等違規使用行為,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小區智慧安防常態化管理機制。
科技創新還能帶來有溫度的服務。利用大數據,管理部門可以精準掌握小區殘疾人及孤寡老人等特殊群體的出入情況,若發現長期沒有出入記錄的住戶,將及時入戶查看情況,詢問住戶是否生活困難,提供關愛服務。
點擊
住戶超過2.5萬人
多元群體 如何實現融合?
洋唐居住區在廈門眾多保障房小區中,不僅面積最大、住戶最多,入住群體也最多元——洋唐居住區內涵蓋的房源類型包括保障性租賃房、保障性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人才住房等,目前住戶超過2.5萬人,其中城鎮雙困家庭租賃約50%,無住房家庭購房約30%,來廈就業創業新市民租賃約15%,高層次人才購房約5%。
即便聚集了這么多類型的保障群體,洋唐居住區的住戶之間卻鮮有糾紛,保持良好鄰里氛圍,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社區大家庭”,秘訣在哪?
市住房和建設局打造的“住房直通車”近鄰黨建品牌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打通黨群關系、鄰里關系“最后一米”,洋唐居住區社區治理實現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小至生活設施的配置,大至社區治理,都邀請群眾全程參與。同時,經過挖掘,本小區內醫生、警察、法官、律師、教師等專業人才組建起志愿服務隊伍,就近為居民提供矛盾調處、心理疏導等志愿服務,實現社區內互需互助、愛心互幫、自治管理。
為了分類精準提供幫扶服務,廈門住建部門聚焦保障房業主特性,建立“重大變故必訪、生病必訪、重大節日必訪”三必訪機制,將轄內居民按照老、特、貧、一般居民等四種類型設立紅、橙、黃、藍“四色信息卡”,加強重點對象關懷幫扶。
此外,洋唐居住區管理方還整合洋唐居住區周邊企業及住戶資源,定期舉辦針對小區住戶的定向招聘活動,推動生活困難住戶就近就業,以實現不同收入、不同職業的居民互助互補,和諧共居。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APAO2024盛大開幕|廈門眼科中心黎曉新總院長2024-03-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