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最強應急管理陣容這樣煉成
市應急管理局實現18項職責“化學融合”,建立起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
2019年3月31日,和著春天的步伐,廈門市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
五年初心不改,攻堅克難防風險;五年篤行不怠,竭誠為民保平安。
臺風暴雨襲來,勇往直前,沖在最前方;突發事故面前,逆行而上,為生命奔跑。哪里有災害,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應急隊伍。他們用熱血、忠誠、奉獻,始終奮戰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五年來,市應急管理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價值遵循,當好黨和人民安全的“守夜人”,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為應急管理事業貢獻廈門智慧、廈門方案。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為您講述市應急管理局五年來的改革與實踐、探索與創新、擔當與作為。
廈門日報訊(記者 劉艷 通訊員 陳月雅)2019年3月31日,廈門市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廈門應急管理工作由此邁出歷史性步伐,掀開全新發展篇章。
這個全新的部門,如何實現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的深度演變,建立一個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
挑戰,擺在了應急管理人的面前。答時代之問、應發展之需、行民之所盼,五年1800多個日夜,應急管理人以“進”的態度、“快”的作風、“干”的成效扎實推進改革整合工作,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應急管理新路徑鮮明清晰。
勇擔新使命
應急力量的集中、統一和整合,是時代大勢所趨、城市發展所需、民心所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
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海陸空安全風險交織疊加,群眾對安全感的期待日益增長,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之城,迫切需要一個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應急管理體系,需要有更為科學、更為現代、更為精細的應急處置手段和方式。
組建市應急管理局,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省深化機構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廈門應對復雜安全風險挑戰、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策。
這個全新的部門被賦予重要使命——既是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的主管部門、構建安全生產監管體系的牽頭部門,也是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的組織部門,承擔著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任務。
責任重大、時不我待。職能整合、責任整合、隊伍整合、資源整合……廈門應急管理歷史上涉及部門最多、難度最大的改革整合拉開大幕。
打開新局面
改革,不是簡單的改名字、換牌子,也不是“加強版”或“擴大版”,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
8個部門18項職責、6個議事指揮、協調機構,改革整合涉及部門之多、難度之大,由此可見。
邊組建、邊應急、邊防范。在成立后一年,應急管理機構改革職能整合基本到位,廈門迎來了史上最強應急管理陣容——市應急管理局順利整合安監、應急、救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等相關部門職責,并以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五個議事協調機構為主要工作機制和平臺,推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三大板塊工作職責落實。
“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蘭貴興用這個比喻形容應急管理體制的變化。
市應急管理局充分發揮五個議事協調機構統籌協調職能,調度指揮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防、抗、救”工作;積極引入企業、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應急管理工作。通過體制優化,初步解決以往的應急力量“條塊分隔”、應急管理“九龍治水”、資源調配“各管一攤”問題,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框架。
在改革整合的同時,海陸空立體化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加快構建。
引入省森林消防總隊廈門市駐防分隊,填補廈門森林消防領域無“國家隊”的空白;在央企安能集團廈門分公司掛牌成立廈門市應急救援機動支隊,提升洪澇、臺風、破壞性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專業救援能力;依托東二飛組建廈門市空中救援中心,迅速響應水上搜尋救助、空中滅火救援等任務……目前,廈門共有5支國家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10類508支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16支社會救援力量,救援人員1.3萬余人。
蘭貴興說:“市應急管理局組建五年來,職能整合、逐步優化,隊伍融合、凝心聚力,資源聚合、優勢疊加,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愈發凸顯,初步形成‘大安全、大應急’的新格局,城市安全發展更有保障。”
運用新理念
應急管理部門與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廈門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常年受臺風、暴雨襲擊,森林覆蓋率高,災害風險形勢復雜嚴峻。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新業態新領域不斷涌現。如果防范不力,群眾生命財產將面臨重大損失。
靠老經驗、老辦法、老思路,很難適應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必須運用新理念、新手段、新舉措。
危險化學品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重點領域。推進高危行業領域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在全省率先實現非重大危險源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視頻、傳感等監測預警數據全面接入;制定危險化學品和煙花爆竹“禁限控”目錄……多管齊下,廈門建立了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標準化+雙重預防機制+執法監管+信息化平臺”的全鏈條安全監管模式。
劇本殺、密室逃脫、民宿……這些新業態,誰來監管?市應急管理局逐項梳理出臺文件,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牽頭誰負責、誰靠近誰負責”的原則,對19類60項新興行業及交叉領域的監管職責進行了明確,進一步消除安全生產監管盲區和死角。市應急管理局通過建章立制,進一步明晰各級各有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近兩年就制定了25份制度機制性文件。
陸續推動實施中心城區化工企業搬遷、餐飲場所禁用非法醇基燃料、非煤礦山“清零”……五年來,市應急管理局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打出一系列安全生產組合拳。“通過構建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城市安全風險隱患防控治理、開展城市安全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嚴厲打擊安全生產非法違法行為,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更加有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形成了強大合力,一批事故風險隱患得到消除。”市應急管理局原黨委委員、原副局長鄭寶華介紹。
五年來,廈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穩定,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5年“雙下降”。廈門,以安全生產之“穩”,促營商環境之“優”,謀高質量發展之“進”,護千家萬戶之“福”。
展現新優勢
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處置,是對城市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效能的直接考驗,也是應急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
2020年,面對近海生成、迅速登陸的第6號臺風“米克拉”和來勢迅猛、成災極快的“9·7暴雨”,應急管理人快速精準響應、應對有力有序,在最短時間內打贏防汛抗臺這場硬仗。
2023年7月,臺風“杜蘇芮”登陸福建,應急管理人盡銳出戰、晝夜不休,以超過防抗“莫蘭蒂”臺風的工作標準周密安排,充分發揮市應急指揮中心防汛應急指揮平臺作用,統籌集結救援力量約3.15萬人進入戰位,應轉盡轉危險區域人員9.45萬人次,實現了“人員零傷亡、財產少損失”的工作目標。
“向科技要戰斗力。”市應急管理局原黨委委員、原副局長歐衛國說,市應急管理局建成了廈門市應急指揮中心,可實時監測臺風、暴雨、森林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風險動態,建立了統一高效、反應靈活的應急指揮體系。與此同時,應急管理系統實行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常態值守,建立了最小出動單元和機動備勤力量,完善了工貿、危險化學品、森林火災、防汛防臺、地震等災害事故應急響應機制,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搶險救援和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基層是應急管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廈門市應急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汪清波注意到,市應急管理局正下大力氣,著力打造基層“第一道防線”,包括制定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工作方案和指引,推廣典型經驗做法,指導基層開展應急管理機構隊伍、工作機制、裝備物資等要素建設等,在他看來,“基層基礎的夯實,有利于筑牢城市安全發展基石”。
五年來,應急管理系統有效防御“杜蘇芮”“蘇拉”“海葵”等對廈門造成較大風雨影響的臺風和54次暴雨過程,啟動應急響應60次,轉移群眾23.9萬余人次……數據背后,意味著一個個家庭被護佑,一個個生命免受無妄之災,這是應急管理人五年風雨兼程、攻堅克難交出的答卷,也是新體制新機制新隊伍展現出的新優勢。
面對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提高城市的抵御力、恢復力和適應力是一個長遠的課題,應急管理人將枕戈待旦、砥礪前行,堅定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數據
廈門目前有5支國家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10類508支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16支社會救援力量,救援人員1.3萬余人
實行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常態值守
廈門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5年“雙下降”;有效防御“杜蘇芮”“蘇拉”“海葵”等對廈門造成較大風雨影響的臺風和54次暴雨過程;啟動應急響應60次;轉移群眾23.9萬余人次
聲音
堅守城市安全發展的第一道防線
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蘭貴興:
五年來,我們聚焦城市安全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短板弱項,注重發揮黨委政府、行業部門、社會力量和全體市民群眾的力量,強化監管和優化服務并重,防控風險與提升基礎并舉,出臺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廈門實施意見,建立每月安全風險綜合研判、生產安全事故全國全省一盤棋響應、事故復盤評估等工作機制,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安全生產責任,構建了安全生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我們以守護市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首要責任,率先在全國推行全員覆蓋的巨災保險,在基層社區推進防災減災項目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成覆蓋城鄉、社區、校園的地震預警系統,改造提升全市8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717個自然災害避災點,滿足了臨災避險的安全需求,自然災害防范應對更有底氣。
我們堅守“應急鐵軍”的政治定位,打造了以5支國家隊為主力軍、10類508支行業專業隊伍為骨干,16支社會救援力量為輔助力量的海陸空應急救援力量架構,每年針對城市重點風險課題開展綜合演練,在重點時段調度應急救援隊伍和裝備物資加強安全保障,時刻做好了處置突發事件、守護城市安全的準備。
當前極端天氣事件多發、新業態新領域不斷涌現,應急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以更加堅定的政治信念、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固本強基、蓄勢賦能,繼續堅守城市安全發展的第一道防線。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廈門:應急管理智慧化體系年底前初步形成2024-01-17
-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齊聚福州分享應急管理領域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2023-12-03
- 劉建洋調研推動消防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2022-07-19
- 福州市“十四五”應急管理專項規劃出臺2022-03-01
- 福州打造新型高效應急管理體系 筑牢抗災減災防線2021-12-17
- 福清舉辦應急管理攝影作品展2021-07-02
- 夏天吃烤魚空氣要流通 廈門市應急管理局發出安全提醒2021-06-10
- 這份“清單”,與你我的安全感息息相關2021-01-08
- 福州: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從“獨家代理”到共同參與2020-12-10
-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2年救助123.7萬余人2020-11-06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2000返廈靈活就業人員獲贈愛心保障2024-03-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