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翁華鴻 通訊員 紀涵瀠)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市場,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窗口。廈門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下簡稱“市交易中心”)始終堅持以市場交易各類主體需求為導向,勇當改革排頭兵和創新實踐者,優化服務流程、規范交易管理、提升服務質效,賦能廈門公共資源交易事業高質量發展。近三年全市共有11535個公共資源項目進場交易,總交易額超4500億元。
2024年是廈門落實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城市發展轉型至關重要的一年。今年以來,市交易中心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快字當頭提效率、機關帶頭轉作風”專項行動要求,持續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工作,深入推進“一網交易”改革專項行動,推動構建“一網一鏈三平臺”數字化交易體系,拓展公共資源全領域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廈門市營商環境數字化便利化水平,打造全國數字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創新典型標桿。
筑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硬核”舉措全力服務重點項目建設
一個個重點項目落地開工,一場場政府采購公開透明,一宗宗土地使用權出讓順利成交……自2018年6月成立以來,市交易中心堅持擴大平臺覆蓋范圍,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平臺規范化、數字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平臺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主動靠前,全力為重點項目招投標“保駕護航”。市交易中心推行“三個一”服務模式,即一個重點項目、一名業務骨干、一條龍跟蹤服務到底,結合開通綠色通道、限時辦結、增設開評標場次、優先提供場地預約和隔夜評標保障等措施,全力保障重點項目進場交易,近三年共保障近1000個涉及工業產業、社會事業、城鄉基礎設施等省市重點民生項目順利完成招投標。
為全力保障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開工,市交易中心全面升級“場地管理智能化控制系統”,每日開標場次上限由30場提高至43場,評標場次上限由32場提高至48場,不同交易板塊的操作系統和運行環境實現在同一終端自由切換,進入評標區各類人員信息登記、簽到全流程電子化。同時,持續升級“一網交易”門戶網站功能,實現交易信息“一網盡覽”,推行“一次登錄、全網通辦、點擊即辦”、公告公示自助發布、交易場地“秒約秒定”等便利化措施,通過優化服務“小細節”,有效提升交易“大效能”。
一組數據彰顯市交易中心服務發展成效。自平臺整合運行以來,全市公共資源進場交易規模逐年增長,2019年-2023年公共資源交易項目數年均增長14.71%;交易總額年均增長15.64%。2023年進場交易的工程建設項目中民營企業中標項目數723個,占全年總量的71.80%,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公正、透明的市場競爭中,成為市場競爭的一股重要力量。
爭當改革創新排頭兵 公共資源交易實現全領域全流程電子化
“終于不用扛著一行李箱的標書,穿越大半個城市趕來開標,也不用擔心資料丟了或者光盤壞了,如今投標真的省時省力又省錢。” 公共資源交易實現全領域全流程電子化帶來的高效便利,贏得眾多投標人的點贊。
廈門的電子招投標工作起步很早,2010年全國率先建成工程建設招投標電子交易平臺,2014年成為全國首批電子招投標平臺試點城市。此后,工程建設招投標、政府采購、國有產權逐步實現全流程電子化交易。今年建成廈門資產資源交易系統并正式上線運行,實現廈門各類資產資源交易項目全流程在線辦理,這標志著廈門公共資源全領域全流程電子化交易打通最后一公里。
隨著廈門公共資源全領域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縮減、交易過程監管更加有力。以2020年廈門推廣的電子投標保函為例。招標人在招標文件中要求投標企業提交的投標保證金最高可達80萬元,占用時間最長達30天。當年8月,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電子投標保函系統,全面推行電子投標保函。至今,共有超過4300個工程項目,近100萬家次投標人使用電子投標保函,使用率超95%,累計為投標人釋放資金超2300億元。
廈門的電子投標保函工作被列為可復制創新成果在全省推廣,這只是市交易中心堅持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爭當改革排頭兵的生動縮影。自成立以來,市交易中心以打造“依法、規范、高效、公正、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為工作目標,堅持科技引領創新,推動構建“一網一鏈三平臺”數字化交易體系,市場交易主體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高。
數智賦能交易新場景 公共資源交易邁入“區塊鏈+”時代
去年12月,廈門試點區塊鏈授權解密以來,已幫助超400家投標企業順利解密投標文件,而所有采用區塊鏈解密的投標文件1分鐘內就能全部解密完成。企業的投標文件解密能如此便捷高效,得益于廈門創新打造的“區塊鏈+公共資源交易”新模式。
廈門“公易鏈”暨“區塊鏈+公共資源交易”數字見證服務平臺于去年12月正式上線運行。這是市交易中心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區塊鏈賦能公共資源交易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應用創新的重要舉措,為打造依法、規范、高效、公正、透明的公共資源交易營商環境注入新動能。
數字見證服務平臺上線以來,截至4月,已為超830個項目上鏈存證數據超50萬條,累計出具超1900份鏈見證報告。如今,區塊鏈技術已在廈門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深度應用,依托“分布存儲、加密存證、實時核驗、共同監管”的技術特性,促進公共資源交易數據高效共享應用。同時,還實現鏈上數據多方共管,解決交易糾紛取證難、事前監督手段不夠豐富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廈門公共資源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交易糾紛解決成本,有利于保護交易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經濟利益。
從“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到“區塊鏈+”,市交易中心依托“公易鏈”,深入挖掘更多區塊鏈應用場景,以技術創新帶動交易流程再造和業務模式改革,并在原有內控機制的基礎上強化自我監督機制,進一步促進中心內部的規范管理。下階段,市交易中心將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優勢,探索把AI技術應用于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推動廈門電子交易平臺的智能化升級和電子服務系統的重塑改造,探索推動數據底座的構建,進一步推動廈門公共資源交易數字化轉型。
全面實施標準化建設 多元監督體系護航“陽光交易”
今年2月,廈門電子答辯系統在廈門市建設工程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正式上線,此舉系全省首創。該系統極大提升工程建設監理招投標項目的答辯環節質效,強化答辯環節監管,增強項目電子檔案的完整性。答辯作為評標的重要環節,為進一步規范答辯環節的答辯方式、答辯流程和組織程序,將于今年以地方標準的形式編制出臺《工程建設項目答辯操作規程》。
近年來,市交易中心扎實推進平臺服務管理標準化建設,編制廈門公共資源交易標準化建設五年規劃,并積極參與國家標準、省級標準的編制工作。2021年10月,廈門建設工程電子投標保函平臺標準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個建設工程電子投標保函平臺地方標準。2023年1月編制出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運行服務管理》系列五項標準,今年還將編制出臺《公共資源交易電子檔案管理規范》等地方標準。
與此同時,市交易中心堅持以“數據應用”為導向,開展交易數據的分析與應用,編制公共資源交易數據資源目錄,為數據作為資產入表打下基礎。目前,已建設上線的廈門市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平臺,為行政監督部門實現標中、標后的智慧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多元監督體系護航公共資源“陽光交易”,市交易中心建成“廈門工程建設項目進場交易行為評價系統”,實現各交易主體背靠背在線互評和對市交易中心開展交易服務管理的在線評價。開展線上評價規范交易主體行為的同時,在全市范圍內篩選涵蓋建設工程、政府采購、資產資源交易等領域的6名“公共資源交易體驗官”,體驗官們可以隨時隨地找問題、提建議。推行體驗、評價、反饋、整改、核驗全流程閉環工作模式,2023年共收到交易體驗官提出的10余條意見建議,推動了交易場所升級改造、服務流程再優化等工作,不斷提高企業和群眾辦事獲得感、滿意度。
成績單
廈門公共資源交易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市交易中心自2018年6月成立以來,先后獲得全國十佳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國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競爭力百強機構、廈門市勞動工作先進集體、“愛心廈門”建設工作先進集體、“三比三爭”實踐活動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在全省平臺安全與業績評價工作中排名第一,平臺整合經驗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電子投標保函、區塊鏈+公共資源交易等工作,被省政府列為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民營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升級正當其時2024-03-12
- 加快數字化轉型助推民企高質量發展——訪省政協委員鄭逢源2024-01-25
- 福州啟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2023-12-29
- 廈門征集第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2023-12-04
- 數字化轉型如何為傳統紡織帶來新機遇?記者探訪長樂紡織企業尋找答案2023-10-09
- 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福州入選全國首批試點城市2023-09-19
- 福州廈門入圍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2023-09-07
- 廈門入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2023-08-31
- 中武電商:科路通賦能國際工程供應鏈數字化轉型2023-08-23
- 我國物流運行加快恢復增長 數字化轉型加速2023-06-09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今起至11日廈門氣溫普遍不高 仍有降水2024-04-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